薛红伟 绘
随着暑期和新一轮毕业季的来临,商家们再次把目光瞄准了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的学生群体,其中不乏医疗美容机构,“暑期速美”“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再次引发关注。
在医美机构名目繁多的广告攻势背后,是近年来逐渐庞大的学生医美整形市场。暑假已然成学生选择整形的黄金时段,从个人角度出发,利用整形来提升自己将来在就业大战中的“竞争力”是个人选择,但面对鱼龙混杂的医美市场,首先要做到理智先行。近年来,在旺盛需求的催生下,医美市场资质不足、虚假宣传、经营无审批等各种乱象频频被曝光。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慎重考虑,认清其中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提高对整容机构资质的甄别能力。
为了增加就业砝码而整容,毕业季成“整形季”,背后还折射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随之而来的就业焦虑。
2018年,820万毕业生走出高校大门,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800万大关;2019年,这一数字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4万。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行业和企业正在经历人力资源调整期甚至是裁员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连续4届下跌。诸多因素给“史上最难就业季”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毕业生过分将就业希望寄托在提升自己的外貌条件上,企图从通过“美颜”获得就业捷径、转移就业压力,就难免本末倒置了。
说到底,就业比拼的是毕业生的综合实力。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现实,毕业生要努力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这既包括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结构、外语能力等“硬件”,也包括品质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软件”。毕业生需要努力提升与岗位匹配的“硬件”,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点。而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需要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软件”能力的培养。
此外,毕业生还要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评价和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不要受到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为了所谓的成功而走“偏门”。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评判者,而在职场环境中常存在“颜值即正义”的倾向。招聘启事中常设有“形象好、气质佳”等门槛,甚至直接标注出身高、容貌等要求,一到就业季就频频爆出用人单位以长相决定员工工资高低、毕业生找工作因相貌不佳受歧视等新闻——似乎高颜值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这种就业氛围对年轻人整容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消除就业中的外貌歧视,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中过分重视颜值的观念。现实中,颜值或许能成为某些机会的敲门砖,但并非永恒的“正义”和捷径,毕业生们要明白,无论是就业还是职场,仅靠外表并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真正能让毕业生受到青睐,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机会、走得更长远的,永远是好人品和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