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诗是有情世间的产物,是美的集成。诗是优雅、生动和飘逸,诗是自由、纯正和包容。——卢文丽
主持人:李浩
嘉 宾:王冬梅、殷陆君、范咏戈、王琴珍、谢冕、商震、徐可、陈东捷、刘立云、姜念光、霍俊明、刘福春、金石开、谷禾、张光昕、王家铭、吴重生、彭明榜等
媒 体: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网、中国诗歌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记者站
时 间:2018年2月4日
地 点:北京小众书坊
活动现场
主持人:诗人李浩
李浩:“我得到的如此之多——卢文丽诗集《礼》分享会现在开始。
关于诗人卢文丽,在座的一些朋友对她也有所了解,卢文丽来自杭州,是浙江非常重要的一位女诗人,许多诗人、朋友对她的写作有着长期的关注。作为一本编年体诗选,《礼》采用倒叙形式,汇集了卢文丽30年诗歌创作生涯的179首诗作,向读者展示了诗人多维的生活轨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卢文丽对诗艺孜孜不倦的思索和探寻。
首先,我们感谢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上海三联书店和小众书坊。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出席本次分享会的嘉宾,他们是:中国记协书记处王冬梅书记,中国记协国内部殷陆君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琴珍,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诗刊》常务副主编、诗人商震,《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诗刊》主编助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解放军文艺》主编姜念光,评论家、中国作协创联部研究员霍俊明,评论家、诗人、编辑家刘福春,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十月》编辑主任谷禾,青年批评家、首师大文学院讲师张光昕,中国诗歌网编辑王家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以及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网、中国诗歌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记者站等媒体朋友。
还有一些嘉宾是卢文丽的朋友,请她为我们介绍一下她的朋友。
诗人卢文丽
卢文丽:谢谢李浩!今天到场的还包括在京工作的我小时候部队大院发小,北京卢氏宗亲会宗亲等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到来。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
谢冕:各位下午好,卢文丽的诗集叫做《礼》,这是她从南方杭州给我们带来的春天的礼物。好久没见到卢文丽了,见到她非常高兴。我这个人不善于即兴讲话,我写了一篇稿子,念一念稿子。
这本诗集是卢文丽的自选集。她至今总共出了七本诗集,应该说,这本选集集中了作者自己认可的优秀之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诗人创作的大体情状。这一本诗集是编年的,始于上一个世纪80年代,那是卢文丽开始写诗的年代,也是我与她相识的年代。诗集的编例按时间是由近及远,于是我的阅读就从她最早的写作开始,由远及近,由后往前翻,倒着读。这样阅读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由此追索诗人前进的足迹,可以感知她的诗意从生成到成熟的历程。
认识卢文丽是由于那年嵇亦工主持的《西湖》杂志办了个诗歌评奖,请了一些人去给获奖者颁奖。二十世纪80年代,新潮涌动,四处满是喜悦,公刘从安徽来,昌耀从青海来,我和唐晓渡从北京来,几位诗人劫后重逢,欢聚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我们无不怀着喜悦的心情为诗歌界的新人庆贺。当年获奖人中就有卢文丽,一个美丽的南方小女孩。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时文丽还在一所小小的邮政所工作,她还是一个业余作者。
八十年代的诗,她只选了写于1987年的《二狗子》,是对于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小朋友的深情诉说。跛脚的二狗子喂养了一只同样跛脚的野鸽子,二狗子与鸽子同病相怜。可是鸽子被他喂死了,“我”安慰了他:“那只鸽子是世上最美的鸽子”。这是卢文丽给与我们的最初的诗的信息:善良,爱心,人性和悲悯。这是这位一向低调的江南女子信守诗歌纯净品质的告知。她最初的写作已经展现作为诗人的可贵情怀。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种情怀甚至比技巧更重要,技巧是后天的,可以学到,而情怀学不到。
时间过得很快,从西湖诗会到现在,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诗人不仅拥有了丰富的人生,而且也拥有了丰硕的创作成果。我发现我当年所认识的诗人已经成熟。她能把她所经历的人生予以浓缩和提炼,她能节制她情绪的激荡并予以理性的提升。例如她所认识的爱情,是“一个比幸福更孤独的词”。深沉的寓意,别致的用语,不光是流行的锦瑟、百合或夜莺,也不光是玫瑰的艳丽,而是“生命中难以承受的相似”。她的本意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但又都是个别的。
在当今写作中,词语的滥用和无节制几乎成了通病,而成熟的诗人却能够信守诗歌不可违逆的精炼性。“梦中的童年是一顶金黄的草帽,浓缩露珠、纸鸢和燕子的呢喃”,这是她笔下的童年;“你温暖的蓝布围裙散发的古典,如同粮食,喂养我无知的一生”,这是她笔下的母亲。这里是卢文丽的《拥抱》,只有四行,统共只有二十九个字,短而少,却说出无限的多:
我拥抱世界
世界也拥抱我
我拥抱心爱的百合
也拥抱镶着银边的闪电
拥抱是一种热爱,我爱世界,世界也以爱回报我。百合是美与和平的象征,拥抱的是美好的事物。而闪电却截然不同,是突如其来的袭击和威胁,人生的际遇不一而定,路途也不会始终的坦直, 即使是险阻和挑战,那也是一种美丽,一种镶着银边的美丽。
卢文丽生长于美丽的杭州,她没忘了以诗句回报这座美丽的城市,她为杭州写了一本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总共一百首。她把杭州的美景写了个遍: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一直写到岳飞、苏东坡、李叔同、戴望舒的历史足迹。她倾注了毕生的诗学积蓄和体验,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包括五四以来诗人们践行的自由和格律的诗体。就在这样的写作中,她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成熟。
卢文丽的诗有自己恒定的风格,诗如其名,文雅的和美丽的。她是西子湖边的一朵静静的云,她是千丝万缕充满着爱情的柔柔的柳丝:
期待在春天与你牵手
走过六桥与烟柳
满堤翠绿烟云一般弥漫
满堤桃红水雾一般洇开
这份全世界最美的艳羡
有着十指轻触的羞涩
燕子的翅膀斜斜的
心儿是枝头轻啼的黄鹂
就这样,我们牵着诗人的手走过了桃红柳绿的十里长堤。我们在她的诗句中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赢得了全世界艳羡的目光。
《诗刊》常务副主编、诗人商震
商震:谢谢文丽的邀请。三年前去浙江参加一个诗会,才得以认识卢文丽,她的名字90年代初我就知道,我在《人民文学》工作时曾经做过她的两次责编,但不认识她,三年前终于一睹芳容。
《礼》是对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哲学范畴,显然这本诗集和行为规范是向背的。我想到李白一句诗: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我更愿意相信这本《礼》是卢文丽“低头礼白云”,是对白云的敬畏,对人间的敬畏,对与她的环境、情感发生各种千丝万缕关系的敬畏。
卢文丽这本诗集我读完了,是一个编年史,也是卢文丽的一个情感发展史。这本诗集最让我感叹的是情绪的真实,表达的自然和有效。很多人写了很多无效的诗,句式很漂亮,修辞、文法上也找不到问题,但是无效——这个无效就是没有诗意的生成。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卢文丽的诗80%以上都是有效的。就是说,她能够真正尊重自己的情感,真正尊重自己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判断,直来直去,有些句子甚至显得有些简陋,但是只有这句在这特定的格式里有效。这就是卢文丽这本诗集给我的最深的感动。
我强调诗歌的有效,强调女性诗人遵循自己的情感,其实我也暗暗地为那些矫情的、故意玩花样的人担心。越活越明白的人,才是好诗人。打个比方,女性通常爱化妆,这儿有个雀斑就把它抹去,那儿有个坑就把它抹平,为了掩饰缺点,但是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诗人不这样,因为有的时候那个雀斑、那个坑在诗里是十分有效的。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
陈东捷:2015年我们《十月》杂志发表了卢文丽的长篇小说《萱草花》,我知道卢文丽还出过《温柔村庄》这本描述江南古村落的随笔,读了她小说中外婆这个人物,我发现其实卢文丽在她的随笔里早已表达了她的诗性特征。
卢文丽的诗很独特,偏重于体悟式写作、她的经验和感悟,她诗中的内容都是及物的、可感的。我们说诗歌诗歌,现在很多诗歌我们面对文本做仔细解读时,发现歌的部分非常弱化,而在卢文丽的诗歌文本里,歌的部分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得到。
卢文丽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也很独特。关于《礼》,有很多种解释,刚才几位都谈到,我感觉《礼》指的是诗是上苍带给卢文丽的一个礼物,她用自己的创作献给读者。卢文丽的写作是基于经验的整体写作,她建构了一种人生在世的个人秩序,她通过很多物象、意象,包括情绪的物化和外化来表现。很大程度上,诗歌是破坏一种秩序,用碎片化的、片断式的、跳跃式的方式对抗秩序,而卢文丽则是通过连贯的、美好的、温暖的、自然的方式,建构了一个自我秩序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看法。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
刘立云:一座城市因为有个朋友,这个城市在我们心里就很温暖,一个城市因为有个诗人,这个城市和诗人跟我们的联系就变得很亲切,这就是杭州和杭州诗人卢文丽在我心目中的意象。我跟卢文丽前年才见面,实际上我对她的印象很早,早年我就接触过她的作品。看了《礼》我产生一种很复杂的联想。我最近在想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的新诗发展到今天100年了,它的走向、流向很有意思,我觉得它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外国新诗,一个是中国古诗,走到今天我觉得发生了一种让想象不到的偏移,就是说中国新诗已经把外国新诗当成它的高度了,许多人拼命地学外国诗歌的表现方式,大多数中国制造源于西方制造。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每一个外国大师的引进,都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一定的发展,帮助我们开阔了眼界。到今天,外国大师带给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该学的学了,该山寨的山寨了,要学的东西不多了,就对新诗发生了怀疑。新诗的高度是不是在西方?我们有没有必要回过头来寻找中国传统诗歌给中国新诗发展本身应该给予的高度?这就是我阅读卢文丽的《礼》时的一种触动。因为这不仅代表中国诗歌的一种高度,也代表中国未来新诗的发展,或许“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
评论家、中国作协创联部研究员霍俊明
霍俊明:卢文丽的这个编年体,总结30年写作,这是值得致敬的,它呈现了诗人的另一种档案。30年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写诗?我在看卢文丽诗集的时候找到了一些答案。我得到如此之多。我觉得她的背后有一个潜台词,这个潜台词可能更重要,并不是世界给我如此之多,而相反可能是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很少。
这个多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一个丰富性,是身边的雨水,还是季节的馈赠?还是来自于人生的一些相遇?更多的可能还带有一些复杂性:我们不想得到,偏偏这个世界要给你。这个时候你如何去礼遇它?如何把它转化成内心的感受?
我读卢文丽的诗歌时,无论是面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还是向外打开的时候,都带有一种尖锐的声音,这个尖锐的声音可能也是真实的。卢文丽的诗歌从1987年到2017年,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不是说她的语言没有变化,体验和情感没有变化,而是她的发展方向大体还是在一个空间。她的诗歌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我觉得无论是语言和外部之间的自我取暖,还是安魂曲的效果,还是承担抚慰自我的平静对话,我觉得卢文丽回到了诗人写作的最本质的姿态。一个人为什么写诗?是写给谁的?我觉得卢文丽的诗歌并不是写给那么多读者的,当然,并不是说她的诗歌没有读者,而是她的诗歌更多的面向自我,这样的诗歌打开了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也树立起一个诗人的自我。我们会想到在南方多雨、潮湿的季节里,一个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礼》很多人都阐释了,我觉得她的诗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北方这样一个冬天将尽春天将临的时候,我们在小众书坊读卢文丽的诗,谈一点自我的感受,我觉得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礼》。
《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
徐可:两年前,中国作协一个代表团要去台湾访问,建了个微信群,我结识了卢文丽,但很可惜,最后我因工作原因未成行,跟文丽失之交臂,失去了当面请教的机会。文丽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勤奋,她写诗,也写散文和小说,我知道她的小说《外婆史诗》,读到过很多篇评论,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中反响很好。文丽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今天一大早,我从四川一个深山沟赶回北京,原本是下午的飞机,我特地改到早上,因为我一定要来参加这个会,一是向文丽当面表示祝贺,二是感谢文丽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享受。
《解放军文艺》主编姜念光
姜念光:今天立春,宜读诗,尤其宜读美丽的女士的诗。我写诗,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诗歌的读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读到过卢文丽的诗歌。但是,我和卢文丽认识的时间不长,前年在浙江秀山岛,有个场景令我印象很深,那天一大早,我去跑步,发现有个美丽的身影在海边散步,我就来回跑(笑)。后来我把这个形象写到一首诗里,说文丽是海边的玫瑰。
刚才谢冕老师、商震老师对卢文丽作品的特点都已经说得很细了,我觉得卢文丽书中的《自序》很能代表她诗歌的气质。今天现场有三个人我们原是同个单位的:范老师原是《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立云老师是《解放军文艺》前任主编,现在我也在《解放军文艺》。文丽是军人的后代,她父亲是军人,我特别注意到她的作品除了西子湖赋予的那种美好,实际上也有一种豪迈的、开阔的特质,这和她作为军人的后代是分不开的。最近我们发了她的一组诗,其中有首是她写她的父亲的,题目叫《父亲节》。
文丽的诗很丰富,有很短的句,也有非常长的长句,她的短句非常清晰、非常简捷、非常有力,而她的长句也非常有张力,像海边的波涛连绵不断。现在我朗诵一首诗,是这本诗集中最短的一首,只有两行,题目叫《短句》:
此生迅速消逝
恰似钟声掠过湖面
评论家、诗人、编辑家刘福春
刘福春:我主要从事新诗的文献收集和整理,每一个写诗的朋友出诗集,对我来说都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都是应该祝福的事,如果诗集出来送我,我就更高兴了。而老朋友出诗集一定会送给我,所以文丽的《礼》一出来她马上就送给我了,商震老师的《半张脸》一出来他也送给我了。我今天来就是祝贺老朋友卢文丽出版了新诗集。
在杭州在浙江,我有很多诗人朋友,但当我想到杭州想到西湖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想到文丽。一个人能为西湖写这么多诗,还能说什么呢?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如果说我们这里在座的某某人写西湖的话,我总觉得不像,但是你要说是文丽写西湖,那就是对劲的。因此,我觉得文丽是幸福的,因为她就生活在西湖边。因此,西湖也是幸福的,因为它有文丽这样的女诗人给它写了这么多的诗,这真的是非常非常值得大家高兴的一件事。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最近我在编谢冕老师的一本散文集,这是谢老师写北大的第二本散文集,之前我看过第一本,就想一个人对北大能有这样的爱真是不容易。我觉得一个人对于她(他)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能有那么多的爱,真的是非常非常了不起!
诗人谷禾
谷禾:我前天去了山东兖州的一个煤矿,第一次下了井,今天中午直接赶回来参加卢文丽的分享会。是我把文丽介绍到小众书坊来搞这个分享会的,事实证明我没有骗她。首先要祝贺文丽新诗集的出版。第二,尽管我很早就接触了文丽的诗,但到目前为止,我读得最细的是她发在我们杂志上的小说《萱草花》,出书后叫《外婆史诗》,我看完后很激动。这本小说有很强的自传性,外婆一家三代人上百年的命运,应该是2016年我读的小说里面印象非常深的一本。卢文丽不是一个经常在小说圈里出没的人,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被低估和忽视了,后来我陆陆续续看到对这个小说展开批评和讨论的一些文章,我自己也写了一篇发表在《文艺报》上,将近3000字的一个评论,这是我写的第一个小说评论。
我觉得卢文丽的诗在80年代的时候,写得很纯粹、很悲壮、很犀利,30年下来如今她的诗写得很平静,这种平静在我看来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平静,是一种领悟,就像船已经驶过波峰浪谷,终于到了港湾,展示了对过往生命经历的洞察。我朗诵一首文丽早期的诗《萨福》:
萨福的夜晚,羊群归入羊栏
纯粹的拱门下
星光与露水在飞
希腊的山上,黑夜已经来临
黑夜升起的月亮
照亮黑色的屋顶
噢,这是海洋运送的丝绸内衣
这是众草抬举的羊脂灯盏
古典的丰仪仍在继续
樱桃树冠深处流淌出抒情之液
并在千年后的群山间
留下鸟的飞痕
有福的人啊
请俯身和倾听
寻找世间最高贵的祭品
希腊的山上,牧神在梦里吹笛
那颗众星之中最美的星
已隐入九月深处
青年批评家张光昕
张光昕:10年前,我在诗歌研究的道路上刚起步的时候,就读过文丽姐的诗,看了这本诗集后面列的一个文丽的创作年表,很感慨。在我们诗歌研究者的视野中,卢文丽并不是让人一想起来就热闹、讨论起来热度最高、媒体时代名声很远的诗人,她最初写作的年代是八十年代,但卢文丽小姐在我们今天看来,依然以一种少女式的心态重现诗坛,令人感慨。
这本书的题目叫《礼》,是一个编年体诗选,诗选之所以是选,是裁判的、严格的,对自我的审视的目光出现了,里面会有很多关于人生历练的或者世事沧桑和悲欢离合的东西。费希特说过一句话,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完全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文丽姐,就像西湖边的火焰,这个火焰是经过了人生历练的。我最初读文丽姐的诗歌是看到她写怀念昌耀老师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每次读都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我不是非常爱流眼泪的人,但是我每次会想到那样一种因诗歌而结缘的两代人之间所产生的那种非常伟大的、美妙的,而且非常纯洁的诗歌的友谊,这在当代是值得称道的佳话。
对于卢文丽诗歌创作历程中关于《礼》的内涵我有三种阐释。最开始的文本收在她的第一本诗集《听任夜莺》中,这本书是昌耀老师作序的,里面有昌耀老师赞赏的一首诗《瓶花及其他》,应该是文丽老师19岁写的。这首诗阐释了诗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作为文丽写作的一个起点。第二个阶段,文丽的唯美式、浪漫式的写作慢慢生长为一种火焰,文丽有一本诗集叫《亲爱的火焰》。第三个阶段是我们在《礼》中看到的整个的日常生活和物质世界。对于物或对于世界我们会有三重想象,第一重想象是看似平凡的林林总总的物质生活或者说周围的世界,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它自成一种礼。第二种礼跟诗歌或跟艺术作品有关,它是一种艺术。第三重的解读就是礼物,这个东西是比较微妙,也是比较高级的东西。爱是什么呢?爱就是把我没有的东西献给完全不需要的人。这就是诗歌在当下的处境。
从《礼》这部自选集中,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一颗诗心燃烧的历程。卢文丽的诗歌构造了一种诗歌中的远方。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古迹,布满了她夜莺般的吟唱,她的诗歌仿佛置在千里之外的雪山之巅擎起一把浪漫主义圣火,呈现出纯洁的冥想、高贵的独白和优雅的切分,保持住了一种古典的身段和趣味。诗人近期的作品,唯美、哲理、情思渐渐汇成三位一体,风格比任何时候都更稳定。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
金石开:我们建浙江频道时,有人给我推荐卢文丽老师,是很重要的诗人和评论家的推荐。卢文丽尽管工作很忙,也给予我们支持,我觉得她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朋友中的声望是一个诗人很重要的特征。文丽这本诗集,以《礼》作书名,很有冒险性,采用了中国汉字里最简单、常用的字,看上去区分度很低。用汉语里最简单的字作书名,容易遮蔽文本的丰富性,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我认为她把《礼》作为这本诗集的名字,在出版的角度讲,曲径通幽,反而更有区别度,也更能体现一本诗集的意义。书中的七个小辑,我不知是有意编排还是无意中达到,正好诠释了《礼》的几个方面,卷一,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将翩然抵临,这是希望;卷二,落雪天应该把话说白,这是坦诚。卷三,我得到的如此之多,这是感恩。卷四,我对美看得太久,这是执着。卷五,亲爱的火焰,这是热情。卷六,无与伦比的美景,卷七,听任夜莺,这是自然之心,同情之心。书中的七个小辑已经从结构上对《礼》的本质做了很好的诠释,这是我作为出版人对这本诗集的看法。
卢文丽的诗继承了诗歌传统,很有节奏感、韵律和诗歌的音乐性,对传统的诗歌特性有所继承创新。去年《辽宁日报》做了一个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讨论,谢冕老师在采访中认为音乐性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我本人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卢文丽的诗意象丰富,有可读性,且很有逻辑,这点也是我非常看好的。她善于运用修辞,但又不迷恋修辞,她的诗能够让人读懂。我记得《诗刊》有个口号,意思是要发表让人看得懂的诗,这点我非常赞同,从另外一种角度上说,诗歌区别于其他文本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读者那里获得生命。我认为卢文丽是我理想中的诗人,她的诗歌接近我理想中的诗歌。
诗人、中国诗歌网编辑王家铭
王家铭:卢老师好,各位诗人各位评论家大家好,我先读首诗,然后结合这首诗谈一下。这首诗在诗集第99页,题目叫《台风》:
你要等待我像等待一场台风
像一枚果实屈服地心引力
我将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你
像一滴雨穿越漫漫长夜
我将为你奏响受难的弥撒
带给你再生之所与离别之地
你不必激动若大海
亦不必如墙角的蟋蟀
你要像海水中的礁石那样平静
像森林里走投无路的猎物
那样平静,并且眼含热泪
你要等待我像等待一场台风
这是你存在的唯一状态
我将踩着花豹般懒洋洋的步伐登陆
这气味,这眼神,这舞蹈
脱胎于尘世又超然于尘世
哦,颤抖吧,你将被我洗劫一空
我特别喜欢这首《台风》,我个人觉得卢老师的诗风格比较浪漫,像19世纪得英法诗人,有些诗人写得过于浪漫,抒情的时候没有节制,但是这个问题在卢老师那里是不存在的,她处理得比较好,她会用想象力来修正可能存在的问题。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诗集里有很多。
卢老师的诗具有女性主义诗歌特点,读了她的诗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很美丽的诗人,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话,应该也能感受到她是一位女诗人。女性诗歌这个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不是处于一个男性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从平等对话的出发点来理解女性诗歌,更深刻地理解女性写诗的性别意识及深刻内涵。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
吴重生:今天的分享会主题是“我得到的如此之多”,这个主题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说明我们的诗人卢文丽的诗集传递的是一种感恩,一种正能量。我是卢文丽的老朋友,也是她的同行,我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是文丽的金华老乡。前天,浙江东阳的横店机场开通了,从北京可以直接坐飞机去横店,横店影视城大家都不陌生,被称作东方的好莱坞,卢文丽的祖籍就是浙江东阳。今天我们大家所在的小众书坊离故宫不远,在卢文丽的老家东阳有个卢宅,别称“民间故宫”,非常地宏伟、精湛,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卢文丽出身书香世家,受浙江山水孕育,家族家风熏陶,她的诗里有吴越文化的灵动,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她的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另外,卢文丽的诗里也有一种大我,有对人生、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和担当,记得前几年她出过一本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她为杭州为西湖写了100多首美妙的诗篇,被评为杭州市城市礼品,反映了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今天,我朗诵一下这本《礼》中的几个片段,这几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雨:
一滴雨落在窗前
像我的个性
倔强、孤傲
对一切充满怀疑
——《世界》
当我不带任何动机地
聆听一滴雨
我比任何时候更接近自己
——《聆听》
一场过去的雨
下在今夜
像一个失踪者
一本打开已久的书
——《失踪者》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