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林业局、杭州日报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总结活动,在西溪湿地公园举办。活动当天,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和来自浙江省内500多名中小学生代表到场互动。
本届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启动于今年4月初,经过半年多的持续推进,共吸引了全省4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经各地层层选拔,大赛主办方收到了3000余幅参赛作品。经专家组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优胜奖60名和优秀团队奖13名。
活动当天,主办方还启动了浙江省自然笔记活动的logo征集。
观察大自然,很好玩
活动当天,西溪湿地公园周家村码头浙江生态纪念雕塑前的区域被布置成了自然笔记展示区,获得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的一、二、三等奖的40幅作品,都被放大扩印,摆放在这一区域的树林间。
看到自己作品的时候,来自杭州胜蓝实验小学的许译尹激动不已,忍不住笑出了声。许译尹的作品以组图形式记录了萤火虫、蝗虫、飞蛾、独角仙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在专家评审阶段,评审老师们就对许译尹的细致记录印象深刻。那么,这些细致记录是怎么来的呢?
“没有诀窍,就是观察。”许译尹说,“因为它们都是我饲养过的昆虫。”许译尹的作品充分印证了她的说法,比如,她用简笔画和水彩画结合的手法,记录了飞蛾由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变成成虫的全过程;又比如,她在独角仙旁画下了这种昆虫爱吃的食物——香蕉、昆虫果冻、梨、苹果……
当然,自然笔记大赛比拼的并非绘画技巧,评审老师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能否准确反映自然界的真实状态。本届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的黄曦和说:“我喜欢读科普类的书籍,看过许多《小牛顿》丛书,能理解观察的意义。我平时在草坪上看到树桩,都会特地过去数一下它的年轮。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
的确,观察大自然是一件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事情。在历时半年的活动中,大赛主办方先后组织了理论学习与户外观察结合的水质认知课程、植物认知课程、昆虫认知课程、鸟类认知课程、大气和气象课程、大自然里的社会科普等自然笔记系列课程,每次授课,参与的孩子都对观察和记录抱着极大的热情,纷纷向授课老师讨教各种观察的方法。
亲近大自然,很需要
在社科界,有一个名词叫作“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并不是医学上的诊断性疾病,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最早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作品《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描述的是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与大自然完全割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对于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较为统一的认识是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场地的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等。
从原因入手,我们其实能够找到有效避免“自然缺失症”的方法。活动当天,杭州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郑维庆和记者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在我执教的学生社团里,有一个叫杨晨晨的孩子。暑假时,她去了富阳的山区,不停地观察自然、描绘自然,前后坚持了两个月。她的妈妈喜出望外,说她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居然能这么专注,画得这么认真。”郑维庆说,他也看到过很多的无奈,比如父母不让孩子出去玩,或是孩子捧着手机不停玩游戏,“小朋友其实特别需要和大自然融合,希望自然笔记大赛这样的活动能多一些,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自然。”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这也是大赛主办方的心愿。为此,活动当天,主办方特别设计了“我和大自然合张影”“涂鸦大自然”“制作落叶画”“石头记”“看看会变什么色”等互动游戏环节,通过“美术+观察自然”的方式,让孩子们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在大自然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