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童桦 叶临风)“年轻的馆、年轻的人、年轻的科技。”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谈及临安博物馆,作出如是评价。他觉得,一座有人文、有山水的博物馆,更能勾起游子的心绪。
无论大隐于市或是小隐于野,浙江的博物馆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姜捷曾造访陕西的一家“无围墙”博物馆:拾级而上,郁郁葱葱的乡村风貌,让许多从山里走进城市的人,一下子嗅到了儿时记忆。
“像这样的乡村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全域旅游的临安乃至浙江而言,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形势。”姜捷谈到了县级博物馆的起点,即在省级博物馆迎来爆发式增长后,地方经济的振兴同步兴旺了县级博物馆的建设。
这些年,姜捷的足迹踏遍了浙江。他发现除衢州开化、舟山嵊泗等四地以外,县级博物馆已在浙江遍地结果。“但办好一个县级博物馆并不容易。”他分析道,县级博物馆在许多方面存在先天劣势,比如馆藏资源不足、镇馆之宝有限,有分量的文物早已调去省级单位,而在博物馆协会、文物学会、考古学会等大平台中,几乎没有名额留给县级文博单位的人员,县级博物馆无法参与到更高层面的建设中。
围绕着一个古老的遗迹,县级博物馆要做的是什么?
“县级博物馆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藏馆的表现力。”姜捷建议,县级博物馆想要讲好故事,诵一篇《好家风》也罢,或者在流转的古琴声中放一首《弟子规》,要让冷冰冰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味道。
县级博物馆陈列的是古物,运营的却是未来。要从多个维度去抓住参观者的情愫,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原主任、研究馆员李跃进也认同这个观点。许多年前,他坐上马车,关闭手机,进入欧洲一个保存完整的原始村落。“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路运用到县级博物馆的打造中呢?”李跃进说,中国的许多古村落本身即是一种文化遗存,“在这样的地方,哪怕你走出博物馆依然能感受到徐徐而来的乡情。”
李跃进希望,中国能够有越来越多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县级博物馆,在器物展览之外,还能让参观者感受到历史的遗存和地方的风貌。
这样的博物馆,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