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新职业来了 哪些人才将大显身手

2019-04-25 10:13:20 来源: 光明日报 记者 李慧 温源 通讯员 廖婕 李丹 刘坤 訾谦

  编者按

  人们热衷于讨论今后什么样的职业会消失,哪些又会成为“抢手货”——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职业是产业的一面镜子。产业的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带来分工精细化和职业的新旧更替。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蕴藏着机会,也引领着未来。“五一”劳动节前夕,本版特邀4位新职业从业者,听听他们的人生选择和职业期待。

  无人机驾驶员桑建勇:

  “我要飞得更高更远”

  “喂,绿丰公司吗?我这里砂糖桔出现红蜘蛛了,今天上午能派人带植保无人机过来帮我杀虫吗?”

  “好的,你先在微信上发个定位给我,我尽快过去。”说话的,正是湖南东安县绿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无人机驾驶员桑建勇。

  桑建勇原是东安县石期市镇供销社职工,1995年下岗后,一直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前几年,他回村看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好多田地撂荒的现状后,开始动起规模化种植水稻的念头。随后桑建勇跟家人商量,从村里流转了600亩地种水稻。农忙时节,他经常雇不到足够的人手帮忙。高温天气下,为水稻防治病虫害,靠人工背喷雾器喷洒农药,也容易出危险。

  物联网机器人大大提升了物流平台的运行效率。新华社发

  “发展现代农业,仅靠人工肯定不行,要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多动脑筋。现在种粮大户越来越多,这方面的需求很大。”2016年,桑建勇经营农资时,与广西一家公司联系,同时邀请好友一起到广西南宁学习植保无人机飞行技术。

  “当时的无人机是电动单旋翼植保机,体型大,也比较重,操作起来很费劲。我们去学习了两个月,天天在39度高温下练习操作,还摔坏了两架。”桑建勇回想起以前学无人机的经历,感觉颇有一番辛酸,“现在的植保机大部分都采用多旋翼,体积小,操控性能也好多了。”

  2017年,桑建勇与人合股,成立了东安县绿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专业化无人机驾驶员23人,植保无人机20余台,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及果树等经济林木的病虫害防治。

  “别看我们公司人不多,作业范围可广了。”说起植保无人机的作用,平常话不多的桑建勇,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去年七月我们派出小团队去新疆石河子,帮他们喷洒棉花脱叶剂。技术人员带去了两架植保无人机,四五天就喷洒了8000多亩棉花地,客户很满意,今年还想邀请我们去呢。”

  由于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速度快,一架新式植保无人机一次可装重16公斤药水,老式无人机也可装重10公斤左右,一天可喷洒小麦、水稻作业200亩,喷洒果树林木超过100亩,是人工作业量的20倍左右。

  去年,东安县南桥镇一村民的200余亩水稻突然大面积出现卷叶虫害。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收到虫情后,立即联系桑建勇携带2架植保无人机,当天下午就喷洒完毕,根除了全部卷叶虫。“无人机喷洒可防治虫害,农药残留也少。”桑建勇说,用植保无人机大面积作业,农药用药量减少20%左右,农产品更加绿色安全。

  当前,北方已进入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今年,他的公司与河南信阳签约了4万亩小麦飞防作业协议,并派出7架植保机到那里开展飞防作业。“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我们还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看着腾空而起的无人机,桑建勇说。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近年来,无人机在农作物植保、森林防火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植保过程中,农业无人机不仅高效安全,而且节水节药,因此可以大大降低防控成本。实践表明,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使用无人机,成本大大低于人工防治,而且防治效果好。我国是农业大国,将无人机投入农业领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将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注入动力。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易溪:

  数字技术让房子“活”起来

  在普通人看来,房子都是按照图纸一砖一瓦盖出来的。受图纸平面化局限,在建设过程中修改方案或用料是常见的现象。而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可以在项目开工前就在虚拟空间做出一个竣工模型。项目各参建方按照这个模型各司其职:施工方无须再返回设计院改图,材料供应商也不能随意更改材料。因为模型方案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确定后不必再浪费人、财、物、时,可以大幅节约工期和成本。

  而操作这一技术的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中建五局“睿筑BIM三创工作室”负责人易溪就是这项新职业大军中的一员。

  记者在工地见到易溪时,他正给工人们讲解施工方案。与传统看平面图纸不同,他的身边只有一台电脑,通过切换BIM三维模型不同施工阶段,他将施工流程直观地呈现在工人面前。在这群“听众”当中,有一位从事施工20余年的老王师傅,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深为信服,“我们是跟不上时代了,用这种方式给我们讲施工方案,简单、明了,我们都看得懂!”

  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正式拉开BIM在中国应用的序幕。当时还是中建五局华东建设公司信息化管理员的易溪,在而立之年毅然转到了BIM这个陌生领域。“很难,一开始连配筋、剪力墙都弄不明白,闹了一大堆笑话”,此前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他什么帮助,国内关于BIM的资料也不多,易溪只能翻阅国外资料自学。

  无人机驾驶员在操纵无人机播洒农药。光明日报记者李慧摄/光明图片

  “30岁了,要重新学习一项新技术,等于从头开始。”但易溪也看到,BIM可以用于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国外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和经验,“这肯定是今后建筑领域的大势所趋,再不做只能等着被淘汰了”。如今,两年多的历练已经让易溪成长为BIM能手,获得了ICM国际BIM项目总监认证,他也开始了在全公司的BIM推广之路。

  一项新技术、新工具的引进和推广,想要将其真正应用于实践并非易事。“相较传统的技术员工作,BIM工作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精通施工技术,还需要懂计算机、懂现场、了解商务专业知识。”易溪告诉记者,推广之初,项目的技术员非常抵触,但随着通过对BIM所提供的设计可视化、建筑生命周期模拟、整体进度规划、成本预算、工程量估等一系列应用,使日常工作更高效、更立体,更省时省力,技术很快得到了项目的支持并得以迅速推广。

  得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被列为新职业这一消息,易溪倍感振奋,他表示,今后BIM工作者成了更为人所知的存在,在对外推广应用上将大有所为。“或许在五至十年之后,BIM技术能真正实现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实现在建筑全流程、全岗位上的运用。所以,顺势而为,才能越走越远。”易溪笑着说。

   【专家点评】

  中建五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谭立新:

  过去,我们建筑人在满桌子的图纸中挑灯夜战是最常见的景象。随着BIM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新技术坐在办公室即可以三维可视化立体查看建筑模型,还可以通过软件对建筑模型的数据进行实时修改,实现设计、施工、材料各方面的协同管理,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入选人社部颁布的新职业,意味着BIM技术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随着该工种从推广走向普及,必将为建筑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变革。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门振侠:

  把人脸变成数字世界的“通行证”

  插上电源、连上WIFI、将刷脸设备安装在自动售货机内,这一连串的动作门振侠每天都要娴熟地做上几十次。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易溪在制作BIM模型。陈皓轩摄/光明图片

  门振侠是阿里巴巴产业链下游友宝北京分公司的一名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32岁的他已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6年多,主要工作是确保可刷脸自动售货设备与后台服务器相匹配,时刻保证设备中的面部识别模块可以正常使用。

  “从选择商品到购买完成,扫码付最快耗时12秒,刷脸支付最快仅需要5秒,速度快了近六成,并且机器会通过对购买次数的大数据分析,向你推荐可能需要的商品,这种全新的支付模式能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快捷体验。”门振侠表示。

  门振侠从毕业后就加入友宝,在设备安装和维护的工作一线奋斗了多年。据他介绍,从2013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里,安装、维护自动售货机是一件非常辛苦且琐碎的工作,当时的机器大多都只能使用现金支付,所以机器内部的“纸硬币器”经常会出故障,不识别、不找零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不仅给顾客带来了不便,还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许多成本。”门振侠表示,由于自动售货机内部要储存大量硬币用于找零,所以当时需要有专人来负责换硬币、管理硬币以及跨区域运输硬币。“普通人可能对硬币的重量没有概念,其实3万至4万块钱硬币的重量已经足以压得一辆小轿车难以发动。所以在物联网技术和刷脸支付推广使用后,我们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减少了很多。”

  “我的工作是将人脸‘翻译’成一串代码,成为数字化世界的‘通行证’。虽然目前工作内容减少了,但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既需脑力强,也要体力好’。”据门振侠介绍,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技术人员要值守一片区域,所以每天步行2万到3万步是常态,最辛苦的同事曾一天走了6万多步,大约30公里。更考验体力的是门振侠的工具包,里面大概有十几种常用工具,包括鼠标、键盘、螺丝刀、钳子、改锥等,“这些东西就有大约10斤左右,如遇到处理机器故障,带的东西还要更多。”

  据友宝市场部负责人李雪冰介绍,目前,友宝中数百名工程师都已通过培训升级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2到3人为一组,每天三班倒,保证24小时内所有区域都有人员值守,一旦机器出现故障,确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

  据了解,作为人社部日前公布的13项新职业之一,像门振侠这样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在全国还不足万名。不过在物联网产业中,在与刷脸支付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诞生的研发生产和安装调试人员已经达到50余万名,而且规模还在逐渐扩大。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就业的“新图谱”将会更加丰富。

  【专家点评】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物联网研究室主任张旭:

  根据相关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设备数将达281亿,市场总量将达7.1亿美元。在国内,物联网产业也备受关注,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市场上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未来五年,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相信不论是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还是未来可能由物联网孵化出的全新职业,都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朱勇:

  “云端”离生活并不遥远

  今年33岁的朱勇,是浪潮集团的一名云计算工程师。最初,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朱勇,从事的是软件和服务器硬件相关工作,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势头日渐迅猛,他开始对云计算变得“痴迷”起来。

  2011年,恰逢浪潮集团提出向云计算领域发展的战略,于是,朱勇主动请缨转调至“浪潮云”项目团队,与云计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计算并非在云端‘高高在上’,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朱勇说,云计算的本质是按量取用、按需付费,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朱勇告诉记者,云计算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能够打破信息孤岛,让各个部门高效协同运转。云计算所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新活力。

  “作为较早进入云计算行业的一批人,我很幸运遇到了云计算蓬勃发展的时代。”朱勇说,目前,他主要负责云计算平台的架构规划,以及云计算产品的设计、研发、安全策略等内容。在工作中,他流过很多汗水,也有过很多喜悦,那些锐意创新、拼搏奋斗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朱勇介绍,在打造政务云整体安全体系时,他们逐层分析建设路径,在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应用及数据安全的基础上研讨每个产品的切入点,不断进行调试,最终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拥有了为每个云中心提供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的能力。

  “在新领域创新产品架构是一个突破过程,我们在研发多云管理平台的时候,客户需求非常急迫,整个团队针对很多功能反复探讨,不断进行创新、调整优化,只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客户要求的项目。”朱勇说,这些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创新成果,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转眼间,朱勇已经是云计算行业里的一名“老兵”了。在他看来,云计算已经进入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渗入各行各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但是,云计算的发展瞬息万变,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多现实问题仍待解决。

  朱勇表示,未来,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水平;要具有长远目光,把握好产品方向,努力提供更高品质的云服务。作为一名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要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让云计算的智慧成果“遍地开花”,惠及更多的行业和民众。

  【专家点评】

  中国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属于新型高端人才,就业“钱景”也处于较高水平。身处5G时代,相关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通信能力,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进行跨界整合的综合能力。复合型、具有多领域经验,这是云计算、5G等新技术人才的重要特征。要加快培养一批高端、复合型云计算人才,比如加强云计算相关学科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制定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等,从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标签:物联网;无人机;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喷洒;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硬币;人工智能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