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探索多元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019-05-23 08:15: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李辉鹏 梁传杰 童泽望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国家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精神和要求,武汉理工大学聚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相关主体积极性不够等突出问题,以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以政府部门主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以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规模较大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系统改革,构建起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体系,产生了显著成效。

  探索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高校中心工作,武汉理工大学探寻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破解传统的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存在的固有缺陷和不足,既在制度设计上破解当下高校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资源问题、制度环境问题和创新文化问题,创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也基于一流人才所具备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需求出发,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层、建设层、运行层和保障层等各个层面开展系统改革。

  在一流教育资源汇聚方面,学校通过导师团队、课程、科研平台、实习实践、国际联合培养、创新文化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一是通过引进外部优秀师资和加强自身师资培养,以长聘、共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以课题组教师为主,跨国、跨校、跨学科的一流导师团队,满足一流人才培养对优秀师资队伍的需求。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国际化课程资源,建设涵盖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全新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科交叉课程模块和课外创新实践模块),充分体现研究生课程的前瞻性、特色性和系统性,满足一流人才知识层素养的培养要求。三是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协同、校内协同科研平台建设,为团队研究生培养提供丰富的科研平台资源。面向团队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前沿,重点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团队研究生提供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基地的平台资源;充分利用校内教学科研单位的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为团队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满足一流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四是加强与创新型材料企业的合作,为研究生实习实践搭建良好平台,满足一流人才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要求。五是依托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与国外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良好国际合作关系,选派研究生到这些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满足一流人才国际视野培养要求。六是依托“星火”启智计划、高端学术会议、学习组会等载体,形成团队献身科研、追求卓越的浓郁学术创新文化氛围。

  在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一是围绕一流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三级两过程”研究生培养体制,构架起团队学术委员会与团队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团队首席教授、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领导小组与论文督查指导小组和保障运行小组的三个层次管理体系。二是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生两类主体积极性,把握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研究生管理四个环节,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通过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以试点改革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麦立强教授团队为例,一是在学术质量上,近年来该团队研究生发表论文165篇,其中影响因子为9以上的论文67篇,研究生人均发表SCI论文2篇;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3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二是在发展质量上,博士毕业生均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单位,包括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从事博士后研究,80%以上在国内知名大学担任教职。三是在留学生培养质量上,培养了来自法国、巴基斯坦、加纳等8个国家共12名优秀留学生。巴基斯坦留学生阿米尔·可汗和加纳留学生奥乌苏·夸德沃·阿萨尔均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探索政府部门主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学校借助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与管理职能,通过激发研究生培养单位、本区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生导师、兼职导师、研究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研究生培养模式。

  围绕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为学校针对合作区域、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内容和体制机制等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一是合作区域选择。学校选择在自身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已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建基础的地方,包括广东省、江苏省、重庆市、河北省等省市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合作领域把握。学校寻求自身优势特色学科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点,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提。三是合作主体构架。针对地方政府部门、所在地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盟、兼职导师,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等政府部门主导模式不可或缺的几个主体,将这些主体纳入合作培养之中。四是合作内容确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从地方企业需求出发,分别组建了相应的导师团队进驻地方研究院。依托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企业的支持政策、学校的配套政策,根据产业特点和企业科研项目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跨学科导师团队、设置团队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模块。五是体制机制的设计。通过成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研究院管理团队,实行管理委员会决策、学术委员会指导、院长负责的运行模式。进入地方研究院的导师团队负责按照企业联盟需求开展相应的科研攻关活动,同时负责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则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在相关技术研究院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协助导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获取生产实践知识,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政府部门主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以试点改革的武汉理工大学与河北省沙河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府部门主导模式为例,2011年,河北省沙河市玻璃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生产企业由2005年的120家、250条生产线减至47家企业、80条生产线,而年产量达到1.05亿重量箱,产值达到210亿元,上交税金由2005年的2700万元上升到近5亿元。国家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与河北省领导先后到玻璃技术研究院进行调研,高度评价了武汉理工大学这一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认为这一典型模式值得推广。

  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总目标,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关注建设和改革两条路径,着力改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硬件条件和制度“软”环境,形成建设、改革整体合力,着力强化课程体系、支撑平台和师资队伍“三项建设”,积极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机制改革“两项改革”,共同构成综合改革“一体两翼”的有机统一体。

  一是学校在课程体系及培养特色上进行了差异性设计。为了加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支撑条件建设,学校着力强化支撑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校内公共实验课程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构架起拥有校内校外两类平台、平台与课程衔接捆绑的平台支撑体系。为了加强多学科、校内外协同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鼓励校内多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学校进行了以“校内外平台支撑+团队联合指导+三阶段进阶”为内核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为解决学校、企事业单位、研究生三方利益主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要素,探索以激励三方利益主体为重点的、系统化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

  通过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学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学校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900余人,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900余人,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达620余人,达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67%;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数逐年提升,由2378项上升到2876项;获发明专利总量呈稳定发展态势;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逐年提升,由52件上升到118件;获软件著作权数量快速增长,由18个大幅提升到95个;发表EI论文数量稳定在每年300篇左右。研究生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校近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100%,其中72%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近一半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到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骨干企业工作,部分已成长为这些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坚或管理骨干,为三大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批优秀创新人才。

  改革永远在路上。武汉理工大学在推广现有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地方政府部门主导模式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围绕依托地方研究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地方高新产业园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教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开展进一步改革实践探索,构建起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

标签:培养;研究生培养;团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 编辑: 隋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