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正在发生变革与转型,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开展“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创新性提出打造“未来教室”,并以“未来教室”建设为抓手,实施“问题链·导学”为核心的本真课堂智慧教学,走上了一条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之路。
银杏树,千佛寺,凤凰宝地聚英才;共产党,新四军,苏区泰县创二中。1943年,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诞生在抗日烽火中,先后四迁校址,五易校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姜堰二中走上了迄今为止40年的崛起和超越之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姜堰二中与时代发展同行。1983年,学校因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影响力增大,升格为县属中学。1987年,有学生被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1995年,学校顺利升格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0年,成功晋级国家级别示范高中。2003年,顺利转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2013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部门编制办、江苏省教育部门同意,姜堰二中正式启用“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校名。2019年学校高考继续高位攀升,呈现了良好态势。
传承文化理念 凝聚发展之心
多年来,学校以“本真教育”为文化核心,发扬“超越精神”,培养拥有“乐学思想”的学生,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文化传承理念,为学校现代化发展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本真教育”是基本理念。“本真教育”是指人的自主、自由、自觉发展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义、完美统一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是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彰显青春文化的教育。学校所追求的“本真教育”就是“坚持本色,解放智慧,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本真教育是烙上二中印记的素质教育。
“超越精神”是二中发展的灵魂。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姜堰第二中学,是抗日民主干部的摇篮,当年师生们铁肩担道义,革命的道路泥泞、崎岖,在泥泞中奋起,超越历史,超越别人,超越自我,这就是二中的“超越”精神。学校以学习力提升素质,以凝聚力打造团队,以文化力提升品位,以创新力引领未来,四力合一,从而形成超越的文化架构。
“乐学思想”是二中对明代泰州学派儒学经典的主动传承。勤学是乐学的基础,乐学是勤学的境界;学不离乐,乐不离学;乐无止境,学无止境;人生贵知学,习之唯时时,人要真正地获得快乐就要不断地学习。
打造“未来教室” 构建智慧校园
有了思想理念的指引,办学自然也就有了方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二中开始了“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构建“未来教室”,以信息化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未来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它是基于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和云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未来教室环境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新型教室教学环境集成解决方案着重强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突出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作用,体现并适应教学个性化的需求,力求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为此,二中积极引入了M-ICT战略(M-ICT时代中“M”的核心内涵包括:Man-Man, Man-Machine, Machine-Machine万物互联和Mobile移动化,因此“M-ICT时代”也称之为“万物移动互联时代”),开启一个全新的万物互联的教育时代。紧密围绕实现“未来教室”功能所需硬件辅助确立硬件环境标准,创造大数据分析、虚拟与现实相融、安全与隐私保障的无时不能,无处不能的学习环境。学校在原录播教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投入40多万元),以智慧课堂云终端为中心,无缝连接投影机、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录播等设备,实现了互动教学、高密度Wi-Fi覆盖、多屏互动、设备智能控制、数据自动采集、全自动监控与录播等功能。师生手持互动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等)等。实现应用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全面支撑。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问题链·导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能否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是目前困扰高中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姜堰二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以“未来教室”的建构为基础,创新性地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真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链·导学”。
“未来教室”中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借助“未来教室”的网络平台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而展开。它将教学内容按知识形成过程,重新设计、组成若干个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让问题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链(Problem-Link)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内容按知识形成过程,重新设计、组成若干个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学问题,形成按顺序解决的逻辑链条;是一组有中心、有层次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包括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感悟再生三个环节。上一问题感悟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下一问题(或一系列问题)发现提出的过程。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评价机制作为“供给侧”的总杠杆之一,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需求侧”的差异性特质,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多元的评价机制。由于“未来教室”的“问题链”教学不仅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涉及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科学综合的评价体系就成为实现基于“未来教室”的“问题链”教学优势的重要保障。
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二中研制了基于“未来教室”的“问题链”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表。该评价表注重三维目标的合理分解,强调教学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注重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践,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更加突出以问题为课堂主线,坚持“学在问中,以问导学”,用问题引领学生走向自主。
学校一方面加强智慧平台原有评价设计,一方面积极探索数字评价机制。目前,二中已与南京师范大学数字化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合作,探索科学评价体系。借助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教学数字评价系统实现大数据精准教学,以技术补充经验,用数据驱动教学,实现智慧阅卷并实现大数据分析评价,改善现有的学校考核方式,并提供深入的教学分析,使教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教学干预。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明确回答“谁培养人”,需要明确“培养人”这一国家重任谁可担当。这一神圣使命,必然地落在广大人民教师肩上。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姜堰二中积极响应号召,根据自身实际,在打造名师、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以专业素养的增强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实施“校内名师工程”。该校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131人才工程”,即在数年内培养10名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名气的专家型教师,30名在姜堰区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100名在二中学科教学上有显著实绩的优秀教师,使优秀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50%以上。
校内名师3年评一次,滚动推进,而要参加高一级的名师评选必须在校内名师的基础上产生。学校还规定对“131”人才工程当选对象实行“六优先”:即待遇优先、评优选模优先、提拔任用优先、职评晋级优先、安排住房优先和外出学习进修优先。“校内名师”评选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向高层次迈进。
随后,学校完善并落实各类教师培训的制度和措施,加大对现有名优教师的管理、使用、奖励的力度,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来保障和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校内名师四级校内梯队。
名师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上水平、上台阶。一是稳定,近几年,除因家庭、婚姻原因外,没有一个教师调离二中,相反,每年还吸引3—5个外县市骨干教师、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加盟二中;二是促进,促进了教师培训、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教师不再满足于教书,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三是提升,学校先后培养了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5名,特级教师11名,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名,泰州市名校长1名,泰州市名教师5名(名列泰州市各学校之首),泰州市“31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5名,姜堰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16名,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名优教师群体。
创办“青年教师学校”。从青年教师抓起,这是二中人才工程的基本出发点。学校要求年轻教师3年立足岗位,5年适应循环教学,8年成为教学能手。“结对培养”,这是该校沿袭多年且不断创新的做法。新教师一进校门,学校就安排名师或骨干教师与之结对子,新老教师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对“师徒结对”实行捆绑式考核,不仅考核徒弟的教学业绩、班主任工作能力等,还要考核师傅的培师情况。培训不合格者,责任方扣除质量奖20%—50%。
为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融会百家之长,学校每年都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全国、全省骨干教师培训或到国外去进修。学校已先后派80多名教师分别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还与澳大利亚的马里兰德高中结成姐妹学校,定期派教师互访;先后选派9名同志参加国家级别培训,近30人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学校不拘一格选人才,班主任、备课组长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还保证在每一轮中层干部竞聘中至少有3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上岗。
专家会诊,是该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创举。多年以前学校就规定每年确定1—2个学科,从各地请来专家,所有任教该学科的教师人人过堂,由专家把脉,找出存在问题,制订改进方案。专家会诊每搞一次,该学科的整体水平就向前迈进一大步。学校还积极争取每年承担泰州大市1—2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借助这个平台让青年教师经风雨、见世面。
2004年9月,学校成立了“姜堰二中青年教师学校”,在此基础上,在江苏省教科院的直接关心下,成立了姜堰二中青春文化学习社,完善了章程,建立了组织,在内容、经费、考核等方面予以制度保证。学校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即工作1—3年的参加以“夯实基础,站稳讲台”为主的新秀培训,工作4—7年的参加“提升能力,创造业绩”的骨干培训,工作8年以上的参加“教艺精湛,形成特色”的名优教师培训。学校特别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六种能力”,即师生交流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组织指导课外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青春文化学习社”是年轻教师的加油站,是实现专业成长、自我提高的有效平台。一批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滋润下正茁壮成长并脱颖而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奋进中的姜堰二中以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发展为己任,通过创新,走出了一条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之路。未来,我们相信,姜堰二中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会越走越稳健,勇立潮头,引领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