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小学里“藏”着少儿京剧社 曾经亮相G20一夜成网红

2017-12-25 08:34:3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马黎 通讯员 张宏 王平

长寿桥小学京剧社的孩子们。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张宏 王平)早上,如果你经过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会听到操场上传来的不是广播体操的“标配”音乐,而是韵味十足的京剧。再仔细一看,孩子们正载歌载舞,做着特别有腔调的京剧操,脸上是各种京剧“表情包”。这是属于长寿桥小学生独有的清晨风景。

  最近,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被反复提起。今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事实上,整整100年前,戏曲就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1917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苏州人吴梅走进北大课堂,在国文系开坛讲授曲学。

  而100年后,在网络新媒体文化占据年轻人生活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20岁的少儿京剧社

  每周请名师来上课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长寿桥小学凤起路校区的一间教室里,响起了奶声奶气的京腔,这是《穆桂英挂帅》中的《捧印》唱段。

  几十个女孩穿着水蓝、青绿和粉色的练功服,甩着长长的水袖,有模有样。她们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少儿京剧社,加入了青衣组。

  这个浙江省唯一的少儿京剧社明年就满20岁了,如今有60多位成员,覆盖了全校1到6年级,除了青衣组,还有老生、老旦、花脸组。去年9月,少儿京剧社还为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国领导人的夫人们,献上了精彩的京剧演唱。

  少儿京剧社每周要进行三堂课的活动,每次一小时,青衣组还会利用上课前的半小时练声,“让她们时刻保持在一种传统文化的状态里。”长寿桥小学音乐老师吴剑兰说,“我自己也喜欢戏曲,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光是《贵妃醉酒》的一身行头要怎么穿,怎么叠,我也在跟专家学习。”

  站在最后一排的几个鹅蛋脸、高个子的四年级女孩,已经是入社4年的“老资格”了,刚刚接下“带徒弟”的新任务,教第一排新进社团的小萝莉们走台步。

  “老带新,教学相长。孩子的兴趣会更大,也容易接受。”浙江省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小军说。她是长寿桥小学从2010年起长期聘请的京剧指导老师。而另一位名师,是长寿桥小学老师周莉莉,更是京剧社团的创办人之一,如今退休了,但每周依然会来学校教京剧。

  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就由政府出资采购演出服务,把传统戏曲演出送到全省大专院校。同时,组织戏曲教育进校园,金华、衢州、丽水260多所中小学校,让婺剧艺术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在2011年教育部命名的第一批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浙江就有15所中小学入选。2015年7月至今,我省共组织了300多场次戏曲送到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

  戏曲进校园

  不是简单的送戏进校园

  可是,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是否只是把专业演员和演出送进来,就大功告成了?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梅,最近给钱报记者截屏了一个朋友圈——上海的一个剧场里,很多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看昆曲《怜香伴》(注:这个故事的题材是男权社会下女子之间的恋情),“学校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好的,但是带孩子们去看这个戏,真是太不合适了。”

  “简单的送演出,不一定适合低龄段的孩子。”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觉得,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形式的戏曲教育。而目前,文化厅作为戏曲教育、教学、体验的供给方,进校园的形式和手段还不够丰富。“做这件事,不是图看个热闹,更多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我们的下一代,更多元地接受了西方的各种文化,但也存在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既不亲近也不熟悉的情况,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前几天,有位家长给长寿桥小学校长金颖打了个电话。孩子读一年级,上了一堂京剧体验课后,非常喜欢,一层一层楼把办公室跑了个遍,只为找到吴老师,想要报名。

  在长寿桥小学,京剧社虽然覆盖全校学生,但形式是循序渐进的。比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只开了京剧普及课,金校长说,“京剧进课堂一定要有校本化的实施,就是贴近孩子生活,让他们喜欢,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真正的认同。”

  “戏曲进校园,对教育部门也是一个课题。学校的教学压力都很重,还有没有精力再来组织?”薛亮说,目前学校进行的是局部的、自发性的尝试,而接下来,怎样才能让戏曲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上升到一种刚性需求,目前还在摸索中。

标签:少儿京剧;京剧;长寿桥小学;京剧社 编辑: 张吉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