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全人教育或是未来教育的主旋律

更国际化的教育究竟该怎样做?这些观点很有启发

2018-01-05 16:25:22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通讯员 杨帆 记者 王洁

  日前,“新班级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崇文实验学校举行,同时,这也是学校第14届开放周活动重头戏。

  从2002年建校开始,崇文实验就一直在探索“新班级教育”,包括包班协同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协同教学、课程整合等。今年论坛关注点为什么聚焦在“教育国际化”上?崇文实验校长俞国娣坦言:“今天的教育其实就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储备过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教育更应该关注人才的发展模式,并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策略及评价。我们说教育国际化,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增加更多的民族自信,然后去做更好的国际理解,站在全球的高度去理解、认识这个世界。”

  能直面挫折、敢于创新、有公民意识

  全人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主旋律

  前不久俞国娣参与了浙江省“十三五”期间为提升中小学校长素质实施的重大项目,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浸润式研修。

  新加坡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其教育和社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本次论坛上,学校还专门邀请到研修导师、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副会长王国华分享经验。

  “好的学校应该是怎么样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不全是,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宽广,所以未来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不只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孩子跌倒了能站起来的能力。”王国华说,马云身上笼罩着很多光环,但创业之初他碰到了很多挫折,如果退缩了,就不会有现在的阿里巴巴。

  在王国华看来,创新也是未来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能真正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想象空间,提问需要更具引导性,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求证,有时还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让知识更立体。”“国际化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比如需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敏感度,能分析环球趋势等。”王国华说,未来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封闭某个地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见及观点的人共事,了解一些通识准则,能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好发展。

  早餐怎么搭配、用餐注意哪些细节

  这门课很多发达国家学校里都有开设

  这些年崇文实验开发出了不少国际理解课程。论坛当天下午,一节展示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课堂上,三年级学生通过IPAD配餐,选择各类食材,为家里的某位成员设置早餐。小学生对早餐搭配了解吗?其实他们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知识。

  “学校的食育校本课程已经开设很多年了,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有。”任课教师高琳芳说,低年级段进行饮食礼仪培养,如饭桌上给客人倒饮料,多少为宜,吃饭时不能说话,吃完后有礼貌地跟人打个招呼“大家慢吃,我吃完了”等;三四年级内容较浅显,五六年级更专业,如了解食物热量等。学校每天的第三节课后还有下午茶时间,提供糕点、水果、粗粮、玉米、花卷等各种美食。

  这些课程正在慢慢影响着孩子们。比如午餐时间,崇文实验的食堂总是很安静,因为学生们充分遵守着用餐礼仪。

  “这是个综合性课程,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开设,所以我们把食育课程作为国际理解课程当中的小课程进行开设。孩子们在课程当中用实践、体验的方式去学习,会更好地去认识自己的生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做好服务于他人的工作。”俞国娣说。

标签:崇文实验学校 编辑: 赵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