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我们的教育,如何匹配孩子的成长

2018-06-01 08:38:5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徐洁

  本报去年报道的版面。

  孩子们交接大力神杯。

  浙江在线6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洁)去年六一,本报的追踪报道见报时,不少家长留言:我很有兴趣了解,中考录取后的故事。

  此时,在了解完相关数字,以及这些数字背后的选择和博弈后,前学军小学校长、现任西湖区教育局副书记汪培新却说了一句: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这个。

  “我更想知道,过去5年的成长里,在这些孩子们身上,还展现出哪些特质,这些特质又给予他们多大的力量。” 在他看来,成绩只代表当下,不指向未来。

  比如,听说公办与民办的殊途同归,他会追问:“结果一样,那么收获呢?当你发现身边藏龙卧虎,有了落差时,能不能耐得住挫折;作业太多不想做了,能不能再多坚持一下;保送不满意,决定自己考,体现的则是当下的自我决策和自信心,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家长能不能看到这些?”

  又比如,他知道六(1)班的这批同学们每年都会举行“大力神杯”的交接仪式,但他觉得除了仪式感和同学相聚外,这还有更多的意味:“当时那么拼命、团结互助、流汗流血流泪换来的‘大力神杯’,那些力量现在还依然具备吗?”

  每一年,记者在随机采访时,也会问同一个问题。

  我问孩子,过去这一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我再问家长,孩子的哪些变化,让你觉得意外或欣喜?

  只是大多数答案,还是围绕学习——分数高低,排名先后。

  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博士、副教授何珊云告诉记者,每一年,她看着同学们欢欢喜喜考进浙大,但每一年,也都有学生退学。这些孩子的家长接受不了,高考都能挺过来,为什么挺不过大学?

  “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知识性相关的认知因素的作用,孩子身上的非认知因素发生作用了,比如决策力、耐挫力、自律、自信、勇敢、坚持等等。”何珊云说,而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将最终决定,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你,你将进入怎样一种未来。

  作为一线教育者,汪培新也时常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喜欢走极端。家长拼命想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一旦失败,又放任他们。而对于怎样教孩子做普通人,无论家长和老师,都想得太少、做得太少。”

  我问他,什么算是教孩子做普通人。

  他说:“尊重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绪,鼓励他们寻找普通人的快乐。不要一天到晚说,你只有努力考上很牛的大学才能怎么样。其实你读了好大学也不一定意味着人生就成功了。至于努力,那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平凡的生活更要努力。活成普通人,其实是比学习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是直线的,一个点,往深里钻就行,而平凡而健康地活着,有无数的点需要父母、学校与孩子一同探索。”

  他表示,“就像我们到了一定年纪,才会发现,同学中最后过得好的,不是最会学习、赚钱最多的,而是那些心态好、情商高、会生活的人。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过早陷入金钱世界不合适,却忘了自己每天给孩子灌输的全是被‘上进、努力’包裹着的名利观。”

  追踪这些孩子,也是追问当下:

  社会转型太快,我们的教育能够匹配吗?

  当物质越来越多地主导生活,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方向?

  巨变的时代,什么才是他们未来幸福的根本?

  这些问题,我们暂时还不能给出答案。

  但也值得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标签:教育 编辑: 蒋立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