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阮飞霞)昨天是一年级新生上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在学校还习惯吗?
为了照顾好新来的一年级新生,这一天里,老师们可算忙坏了,告诉他们厕所在哪里,倒水要排队,上课不要随意讲话,出操要整齐……有老师忙得连电话都没时间接。
而除了适应学校生活,对于一年级家长来说更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业问题。
“孩子上小学了,我不想让他的学业落后,所以这个暑期,我给他报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让他先学起来。”妈妈朱女士说。搬进学区房后,朱女士加入了业主qq群,大家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孩子的教育,“听很多家长说,上小学后,孩子的压力非常大,要做各种作业,参加各类比赛,有时候还要比谁的分数高。我想着先给孩子恶补下,起跑点高一点,总不会错。”
但文思小学杨红咏老师并不这样认为,“小学阶段,习惯优于成绩。”她提醒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始,应该先抓习惯,再谈学业成果。
杨老师提醒:做好12个习惯,可以培养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欣赏老师的习惯。杨老师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就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拥有自学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专心听课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就算预习过也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要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观察思考的习惯。“观”是看,“察”是想,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善于提问的习惯。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切磋琢磨的习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
独立作业的习惯。做作业,不是为了交老师的差,或应付家长,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做作业,会做得马马虎虎,不会的一笔不动;简单的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仔细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培养从作业和考试中发现自己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练后反思的习惯。杨老师觉得,这点非常有帮助。建议大家从五个层次反思:一是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二是为什么这样做?(解题原理);三是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思路);四是有无其它方法?(解题途径);五是哪种方法更好?(求异思维);六是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思维发散)。
复习归纳的习惯。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它是有规律的,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整理错题的习惯。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客观评价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