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下城:“好教师精神”树起新时期的教师成长坐标

2018-09-10 09:26:51 来源: 杭州日报

  而今他们再出发——

  “教育卓越人才发展计划”开启 九大行动助力教育既快更好发展

  通讯员 张萍 记者 王洁

  风雨无阻四十年,“敢叫日月换新天”。

  四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杭州城市客厅”的下城区日新月异,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和品质化水平。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下城区,“一廊、二城、三组团、四态、五业、六中心”的格局正在形成。

  四十年来,下城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项目样本区、浙江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浙江省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区……当今的下城教育,呈现出“更包容、更开放、更精彩”的局面。

  特别是步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下城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教育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怎样把握新时期的教育?怎样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怎样跨过深水区?这是每一位下城教育人的必答题。除了业务提升、修炼内功外,更少不了一股精气神,一以贯之地谱写好有下城优势的教育蓝图。

  第34个教师节来临,下城教育正式发布“好教师精神”,让这支高擎在过去和现在的精神火炬,指引未来。

  下城“好教师精神”

  坚守理想的献身精神,不忘初心,桃李芬芳。

  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立足本职,术业引领。

  以生为本的关爱精神,爱生如子,守望未来。

  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立德树人,潜心耕耘。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精进向善。

  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开放自信,互助共赢。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争当标杆。

  美好教育

  成就好教师精神

  ——专访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回首过往,教师职业的要求一以贯之,“教书育人”的本义没有改变,不同时代家长、社会对美好教育和对教师的期盼也没有改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及教师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再比如,知识更新对职后教育及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黄伟觉得,作为教育者,始终要与时俱进,才能施行好面向未来的教育。

  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整体水平提升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先决条件。但客观地说,当今教师成长面临着一定的难题和挑战,平衡性已被打破。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会由于专业发展遇到瓶颈而产生焦虑感。比如我们常说“一老一小一新”,中年后的资深教师往往会困守于难以突破的“高原现象”;从业不久的年轻教师由于专业经验不足面临“厚积与创新”不协调的现象;新引进或新加盟的优秀教师,则面临初来乍到的融入与转型问题。

  如何确立新时期的教师角色定位?怎样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虽然就教师这份职业来说,其自身的角色期待与现实状态存在落差,社会上也有功利、狭隘观等因素存在,但总体看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感还是高的,这一点从许多人愿意加入教师队伍就能看出来。前段时间,下城区教育局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开展的“教师生存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也显示,下城教师总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较高,认为教师职业本身很有价值意义,但由于职业压力、工作环境等原因,教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相对还不够高。这就需要做好价值引领,树立不同群体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正确指向;需要做好团队构建,让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共同体中,找到自己契合的位置;需要创新职后教育,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后教育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尽可能适当的载体和平台。需要做好心理疏导,针对“一老一小一新”的不同特点,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职业发展暗示。

  近年,一个比较引起关注的社会现象是,很多教师从体制内走出。对此,黄伟认为,如果从尊重个人理想追求、职业选择自由角度考虑,这无可厚非。教师的流动,体现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城市形态的变化,人力资源交换频繁的趋势。其积极因素表现为促进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激发教师发展活力,以及推动区域间教育实践的整合提升。但流动是否能发挥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流动的范围是否可控,流动的方向在哪里。流动范围过大容易加剧跨区域间的教育不均衡;集中流向民办、高收费学校,则会对教师队伍整体价值观造成冲击。“教育不能趋利逐利,政府应着眼于公共服务的均等性,有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体现正确的价值站位,为教师追求卓越搭建更宽广的平台;教师要能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守望,找到教育者的幸福归属。”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美好教育成就好教师精神。结合区域实际,下城区要淬炼出好教师精神,汲取下城教育沉淀的优秀传统,为新时期教师成长树好精神坐标。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制定精准的支持政策、职业规划,帮助教师成就自我、提高幸福指数,同时形成不断精进、追求卓越的职业发展趋势。“我坚信,下城的教育,能服务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每一个课堂的精彩呈现,激励每一位教师成为卓越的自己。”

  发挥专业优势引领年轻教师梯度成长 关注课堂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敢闯敢拼带领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

  他们是40年下城教育精神传承、继往开来的火炬手

  过去的40年,下城教育不断跨越。此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人。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引领年轻教师梯度成长,关注课堂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敢闯敢拼带领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他们是个体,也代表群像,他们是下城教育精神传承、继往开来的火炬手。

  朱雪丹:用特级标准培养年轻教师

  开创重细节、重实践的严谨师训之风

  81岁的朱雪丹,似乎满眼都是下城教育几十年变迁的画面。她18岁进入安吉路小学(现安吉路实验学校前身)当老师,扎根下城教育一辈子。

  “我们那时都有一种情怀,就像原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里的瓦尔瓦拉,响应国家号召终身忠诚于教育事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觉得特别光荣。”朱雪丹是浙江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当时全省就评了10位,小学教师只评了2位。

  改革开放后,教育秩序逐渐恢复,好老师特别缺。1984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班,设在安吉路小学。时任省教委主任邵宗杰担任班主任,朱雪丹担任副班主任。参与培训的都是各地选派上来的优秀年轻教师,但他们来了之后发现,朱雪丹的培训很不一样。

  “我开班就让学员通读小学所有教材。有人疑惑,不该是教几年级就看这个年级的教材吗?我其实是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通读,对各段教材有整体把握。”朱雪丹对学员要求很高,每篇课文都要确立教学目标,形成正式教案,上课时用录音机录下课堂过程,课后还要能说出有哪些优点和问题。那时培训班课排得很满,老师的基本功也要同时练,比如写字,朱雪丹要求所有学员平时写教案等材料必须用正楷。

  “我真的是以培养特级教师的要求在培养他们,对每个学员,我要他们在听了我的课后有所创新。我想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小朱雪丹’,而是一群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好老师。”从1984年到1990年,朱雪丹一共带了10期共350多个学员,他们中有的日后成为省特级教师,有的成为校长,有的成为教育局长。很多学员回忆:“朱老师对我们是真严,但等到回到教育一线,我们才知道这些锻炼让自己受益无穷。”

  朱雪丹的这套严谨的师训模式,也为下城区教师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重细节、重实践的严谨作风,一直在下城师训工作中传承。

  杨蓉:包里永远有一红一黑两支笔

  坚持了36年的以身作则、以小见大

  娄屹兰:用绘本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策动“以生为本”的教学革命

  日前浙江省公布第十二批特级教师名单,青蓝小学校长娄屹兰当选。这是对这位教龄26年的“下城老教育”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最好肯定。

  回顾教学生涯,娄屹兰坦言,课改是关键词。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身为语文老师的她,想到了将绘本带入语文学习中。“无论在什么阶段,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在不断探索后,娄屹兰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字,却对图画“情有独钟”,绘本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1999年,娄屹兰开始接触绘本,并成了杭州首位将绘本带进语文课堂的老师。“绘本像一股清风,吹进了课堂”,当时有专家给出了这样中肯的评价。

  从新华小学到长寿桥小学,再到长江实验小学和如今的青蓝小学,工作单位在变,担任的职务在变,但对教学的关注却始终如一。多校工作的经历,也让娄屹兰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学生,让教育更接地气。

  “一般学校都是用书本传授知识,学生多靠间接经验学习,少有直接经验,因此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往往不深刻,与生活体验脱节。”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到青蓝的第一年她就提出“让经历伴随学习”的办学理念,试图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于是,在学生学习儿童诗《怎么都快乐》时,娄屹兰在课前对学生经历进行了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借助“阅读经历桥”等载体,再现学生生活情境,将学习延伸到游戏中。学生读到“打排球”“打篮球”“拔河”等词语时,她就带领学生做这些动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词意;当读到“听音乐”时,她在课上放起音乐,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节拍摆动身子。

  娄屹兰说,学校不断用经历唤醒学生的无限可能,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革带来了全新视角。

  费颖:“费总”在不在 学生一个样

  27年班主任生涯沉淀出教育秘籍

  学生都爱称她“费总”,当了27年班主任,曾带出一个个“小二班”,他们是杭州市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的金名片,经常参加全国性的展示活动。

  最近他们还出了一张光盘《费老师班的研讨会》,由杭州市教科所拍摄。3台摄像机,4小时,5个专题,5位主持人,就在初三的第一学期,36位学生与家长隔空对话青春期。“话题很多,比如早恋、亲子沟通、使用手机等。”费颖说,整个讨论她不参与,让学生自主交流,这些问题是大家在青春期都可能会遇到的,她希望听听学生不一样的心声,同时也让学生们知道,碰到同样的问题其他同学会怎么解决。

  到了初三,很多人都盯着成绩,在费颖看来这事必须做。“学校除了教授知识,也是一个引导学生成人的地方,这些交际等生活问题需要学生去面对、去解决。”这么多年来,费颖担任着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却是几十个学生的“核心”。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班主任的阵地也是课改的前沿阵地,费颖用自己的智慧助力学生成长。

  费颖笑说,其实自己在班级里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班主任不该一门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不能让学生太依赖,应该是智慧而“懒惰”的。“大部分时间,我的学生都在自主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也是优秀的一种体现。”

  一年里,费老师有一部分时间外出讲课、学习。她不在的课堂是啥样的?依然井井有条。“我和学生之间互相崇拜,他们崇拜我的神秘,经常外出;我崇拜他们的自律,学会自我管理。”

  经过多年实践,作为浙江省师德楷模的费颖总结出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守住边界,做大格局。她与学生间一直保持着合理的界限,她会给予学生良师益友的建议,而不是家长式的大包大揽,从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她会多看到学生好的一面,绝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丁杭缨:要带学校走向世界的掌舵人

  把校园文化悄悄种进了学生心里

  长江实验小学现在的“掌门人”是在教育战线奋斗了30余年的丁杭缨。一头利落短发,一个亲切笑容,瞬间让人心生温暖。

  “当老师时,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当校长后,希望孩子们不仅成才,还要真正地‘成人’。”长江的校训是“与健康为友、与知识为友、更与荣誉为友”。从孩子入学那天起,丁杭缨便会对每个孩子说:一生都要交这三个朋友——健康的身心、知识与智慧、责任与自律。

  2012年起,杭州民办学校办学进入了活跃期。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丁杭缨认为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的定位。于是,2013年长江开始了一系列课改,从1.0版本的群落式课程到现在3.0版本的长江小学者课程。“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而这些必须通过课程这个媒介输送给学生,让校园文化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长江开设了近1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一门是1到6年级必修的儿童哲学课,学生很喜爱。上学期开始,学校还把每个月第三周的周四变成哲学日,这一天没有作业,全校学生就干一件事:思考。

  在丁杭缨眼里,哲学使人聪慧,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幼儿时期的每个孩子经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曾有个一年级孩子的家长跟她吐“苦水”说,在一次家庭辩论中,孩子竟然一本正经地跟爸妈探讨哲学问题。“这么小的孩子能把普通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我觉得他自身一定是丰盈的。”

  这些年,长江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所国际化学校的使命。”长江有两个“秘密基地”:一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竹斋木版水印工作室,一个是π空间站。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尽情感受传统文化和数学的魅力。每次有外宾来访,这两个场馆也是必去之地。“木版水印发源于中国,数学是中国的传统强项,我们希望通过长江这个窗口把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洪建斌:他的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份

  “容融教育”让新杭州人子女成人成才

  明珠实验学校是下城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这里有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3400多个学生,其中还包括14个少数民族的59个孩子,学校管理难度不小。

  业内有句玩笑话:管好这所学校,就能胜任杭州任何一所中小学校长。2010年到明珠担任书记,2013年开始担任校长,洪建斌沉浸在这所学校一晃就是8年。

  现在明珠的学生,很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都是城市化进程中城郊接合部的孩子。“孩子们在思考自己属于哪,我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在决定我们学校的浮与沉、荣与衰。”洪建斌花了整整两年去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他找到了“容融教育”:容短促长,为做人奠基;以长融短,为梦想引路。

  “容”,意为包容接纳,明珠的孩子最北来自黑龙江,最南来自海南岛,最西来自新疆。希望他们能互相包容接纳,也希望他们扬长避短。“融”,意为融入融合,为“新杭州人”之定义,希望他们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

  洪建斌非常关注明珠学生的出路。相比成绩,明珠的家长更关注生计。这里的学生,有一大半可能考不上重高,要去读职高,未来可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为了给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每年4月份,学校都组织“职高游学”。每个学生选择两所职高,每所职高选择两个专业,去参观学习。到后来,明珠毕业的学生,成长得都很不错。几年前毕业的一位河南籍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烹饪金奖,这位学生特意联系学校说,要为母校明珠的老师们亲手做一桌菜表达感谢。

  “我们要努力培养出‘杭州工匠’‘大国工匠’‘世界工匠’等职业精英!我们甚至展望:当这些孩子叶落归根,回归故里,以他们的阅历、学历、能力、交际力等,会成为地方村镇的佼佼者、代言人。也许不久的将来,明珠会成为培养全国村官的摇篮。”洪建斌说。

  下城区“教育卓越人才发展计划”

  开启九大行动 助力教育既快更好发展

  下城区委区政府以办好教育为己任,全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今年,下城推出“教育卓越人才发展计划”,并凝练出九大行动,助力实现“推动新时代下城教育迈上既快更好的新轨道,开启高质量崛起的新征程”的发展愿景。

  ● 实施拔尖人才引进并给予专项奖励。面向全国选聘在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如全国和省级知名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或省优秀教师等。

  ● 拓宽优秀教师引进渠道并给予经费保障。将高校优秀毕业生纳入直接考核招聘范围。将新引进的具有地市级教坛新秀等荣誉的教师纳入人才引进奖励范围。

  ● 加大新建校(园)师资力量储备并设立开拓创业奖。新建校(园)干部职数、教师编制数和用人指标数的核定适当增加。设立新建校(园)开拓创业奖。对于主动到新建校(园)任职的优秀管理者和主动交流到新建校(园)的骨干教师给予奖励。

  ● 建构新锐名师培养系列。包括新锐管理者、新锐青年骨干教师、新锐名教师培训培养项目,目标建成百名后备干部人才库,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培养具有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的名师群体。

  ● 深化名师智慧空间站建设。通过3年努力,建设1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智慧空间站,完成1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异地创建空间站新模式。建设20—30个“名师资源工作室”。

  ● 优化名师培养方式。加强实施海外研修,每年组织2—3批干部、教师研修团,到2020年,实现12%的在编教师赴海外研修。选派干部、教师到先进地区任职任教,跟岗锻炼。不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贵州、湖北、新疆、青海等对口地区援教,在晋级、评先、提干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 推出卓越校长培养计划。评选办学业绩“先锋奖”,每学年一次,对30%业绩突出的校(园)长给予奖励;“红烛奖”每三年一次,对15%优秀校(园)长给予奖励;“办学卓越奖”每三年一次,对不低于3%的优秀校(园)长给予奖励。

  ● 深化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加强过程性考核,循环推出梯级名师教学展示活动。深化第六届梯级名师评定工作,加大奖励力度。

  ● 加强拔尖人才推树力度。主要针对当年度获国家级和省特级教师荣誉、其他省级荣誉、市级荣誉、区“武林好先生”、区先锋班主任、区百名优秀教师、年度履职考核称职的特级教师等。

  从19岁到56岁,杨蓉一直守望在下城幼教的麦田里。

  无论做老师还是园长,她都告诫自己:幼教工作是良心活,要给孩子们最温暖、最好玩的童年印记。36年潜心幼教,杨蓉是幼教圈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下城幼教的一张“名片”。

  2009年至2014年,杨蓉担任杭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学前教育名师实践基地负责人兼导师。她笑说,这是她带过时间最长、徒弟人数最多的幼教名师班。

  五年间,杨蓉通过“他山之石”借脑行动,利用自己在幼教圈的资源,让学员零距离面对专家、学者及名师,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汲取名家的教育艺术。还采用“联动教研”园际互动,学员观点碰撞式的研修,导师高屋建瓴的点拨,让学员们收获满满。

  “杨老师的包里永远有两支笔,一红一黑。”一位学员说,杨老师听课中用黑笔记录环节进程和幼师互动内容,用红笔圈划疑问或存在的问题。每次听课结束,她第一时间给学员们进行指点。这种当场点评,学员们特别受用。

  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杨蓉从不吝啬自己的心得。在总结如何做好幼教时,她分享了两个要点,这两点也深深影响着很多教师——

  “以身作则做榜样。3至6岁的幼儿,他们获得经验的途径主要靠模仿。在幼儿园,保教工作平凡琐碎,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幼儿,做有温度的教育。”

  “以小见大做扎实。对学生品格的培养需要常态化,小事入手,整合落实。”

标签:教育;学生;教师;名师;培养;朱雪丹;孩子;老师;幼教;娄屹兰 编辑: 蒋立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