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金华五中有五任校长都曾毕业于金华五中

一所120年的名校一路走来靠的是什么

2018-11-16 11:52:13 来源: 都市快报 通讯员 杨法礼

  现任校长张震雷

  为纪念百廿华诞新配置的“弘德石”镌刻五中历代教师名录

  五本铜版书上刻着历届学生姓名

  这几天,原本安静的金华五中,突然间“游人如织”,而且这些“游人”都喜欢四处指指点点。之所以有这么个共同“癖好”——因为11月18日,金华五中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而他们,都是金华五中的校友。

  跟所有一流名校一样,金华五中自然也是“荣誉等身”,其中,金华五中校友中有院士、博导、教授等高级人才近千名。

  走过120年,且光芒越来越耀眼,靠的是什么?

  金华五中现任校长、省特级教师、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张震雷说,从五中创建到现在,不管是早期战乱时的颠沛流离,或是当下的光芒四射,金华五中的历任校长都牢牢守着学校的“魂”——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

  其中,最让张震雷津津乐道的是,金华五中毕业的学生中,有五位后来又回到五中当校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美谈”,因为他们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声音——“把五中给我的都还给五中。”

  项美菊: 我校向来不出次品

  所有金华五中人,对李福丽(StellaRerea),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籍女子,都备感亲切,因为她是金华五中的创建者。

  而李福丽的继任者项美菊,当年就是成美女中(金华五中前身)毕业的,“五中学生来当五中校长”她是第一位。

  项美菊原本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女孩,在十二岁时跟她大伯到金华城里在一个演戏场卖豆腐汤,偶然间被前来看戏的李福丽发现,李福丽看她小小年纪却要辛苦做买卖,顿起怜悯之心,经家长同意后将她带至成美女中,供她吃住,让她上学,后送至沪江大学深造,彻底改变了这个穷苦女孩的命运。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1920年,项美菊由校方出资送至上海沪江大学读书, 1922年,李福丽因故已不能继续担任校长,思前想后,希望让项美菊回来接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项美菊没有迟疑,还未毕业就回来了。

  项美菊出任校长之后,严把学生质量关。

  1942年前,在战乱开始,浙江省要员王某的家属暂迁金华,将女儿送进成美女中就读,将要毕业时因成绩欠佳,王某派人来说情,请项校长“通融方便”,言下之意给个文凭。

  项美菊的回答是:“我校向来不出次品,如教务处同意,就叫他们打个证明;我的校长印,对不起,无法盖。”

  楼金:一直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楼金,现年89岁,是迪耳药业和海南亚洲制药董事长,也是耳熟能详的“快克”药品的研发者,但同时,他也是金华五中毕业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金华五中的第一任校长。

  1946年秋,楼金成了“作新中学”(五中前身)的一名学生。“当时,学校的老师都提倡创新精神,比如物理课,有一次我用抓来的萤火虫发亮部分涂在乒乓球内壁,想做成一盏灯,虽然没成功,但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表扬,让我印象很深刻。”89岁的老人言辞间,透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1954年7月,楼金被分派到金华县初级中学(五中前身)。担任校长的同时,自己也兼课,一切还是以抓教学质量为主。当时,诸暨还归金华管辖,有一年中考,五中在这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排名第二,成绩优异。

  “当时学校有位老师,是那个年代难得的本科毕业生,他从别的学校转来,告诉我之前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块大洋,在当时能买5000公斤大米。1956年,我一个月的工资是88.5元,在当时也能买上3000多个鸡蛋,哈哈。”楼金说,这说明那个年代社会非常重视教师行业,有了重视,才会有更好的教学。

  六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上级安排楼金去办企业,从此楼金开始创业,办了药厂。

  1998年,楼金成立了“振华奖学基金”,每年拿出几万元钱奖励给金华五中的优秀学生。这笔钱在师生们看来,非常有意义,因为是从楼老的工资里划出来的。

  楼金说,自己初中考高中那会,家里条件困难,父亲提出要求:“如果你能考到前十,就借钱继续让你读,后来我考了第六名。”所以,楼金希望,爱读书的孩子都能读上书、读好书。

  翁顺明:把五中给我的加倍还给五中

  1959年,翁顺明从金华农村的一所小学被保送到金华一初(五中前身)读书。

  对于中学时代,翁顺明至今还记忆犹新:初一班主任胡秀弟老师屡屡教育我们不要“违规”游泳;舒展老师为了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朗读,清晨早早地在校园里高声朗读课文;生物老师张玉璇带我们园艺兴趣小组在校门口的菜园里捉昆虫,做标本,搞嫁接,授粉,番茄套袋;严世松老师的地理课只带地球仪和粉笔,上一堂课的末句和下一堂课的首句几乎可以无缝对接;江浩老师为了提醒后排的学生不做小动作,可以把粉笔头从前排准确的扔到后排学生的头上,他说他当过飞行员……

  “这些亲身经历告诉我:教育人自己要有本事。”翁顺明说,那时候学生还参加劳动,我曾和同学两个人抬着粪桶到后城里山背上麦地里浇肥,将近十里路;冬天还参加修建人民广场的劳动,热火朝天。“劳动锻炼了我们的品质和意志,劳动应该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1981年,翁顺明回到母校当老师。1984年8月,翁顺明被提拔为金华五中校长。

  翁顺明说,当时金华五中校园建设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我初心不改,金华五中养育过我,我当加倍努力回报于五中。

  在翁顺明两年多的校长任期上,学校先后安排了厕所的拆建、教工宿舍的拆建、新造南校门、校内北教学楼的拆建等;教学上,尊重和发挥老教师的带头把关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尽快做出成绩,安身立命,抓好教研组和年级组两条线,充分发挥其前敌指挥所又是作战的基本单元作用。

  经历过1970年代特殊的时期后,金华五中再次绽放出教育之光。

  吴根土:全面向素质教育挺进

  吴根土,金华教育界的“长青树”,熟悉他的人都习惯喊他“老爷子”。他也是金华五中前身金一初的毕业生。他说:“金华一初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及教师的爱生、敬业、严谨的教风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影响着我的成长。正是这种精神,为我三十年后的1992年1月重新踏进母校工作起到了启蒙和传承的作用。”金华当下的一流中学,比如金华五中,金华四中,南苑中学,金华外国语学校等,都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金华五中在迈入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吴根土“功不可没”。

  1990年,金华市政府对市区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将原来是一所“完中”的五中(既有高中部,又有初中部的中学),撤消高中部,恢复原金华一初办学体制,金华五中彼时正处在学校办学体制的转型过渡期。

  1992年1月,吴根土调任金华五中副校长,回到了母校。1993年7月,被任命为金华五中校长。

  当时教育战线和社会一大热点问题是如何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吴根土看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应试教育是以少数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应试课目为主要教育内容的“精英教育”,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少数学生也难以成为真正精英,却成了“考试工具”;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教育,旨在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1993年10月,在一次大会上,吴根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二全三特二性”的办学目标。

  所谓“二全三特二性”是指学校办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实验性、示范性。”

  “确定了这样的办学宗旨后,全校师生奋力拼搏,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成果引人瞩目,社会声誉日渐提高。”吴根土说,此后,金华五中进入现代化教育的快车道,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崭露头角,老师的科研成果犹如雨后春笋,各种省级和市级荣誉纷至沓来。

  吴根土说,“五中人”没有被骄人的成绩所陶醉,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成师生之美”,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作教育之新”,所以,金华五中的发展是永不停歇的。

  张秉雷:已成名副其实的一流名校

  时隔27年,2000年,张秉雷再次走进母校,担任金华五中第25任校长。

  当时金华五中教育教学成绩斐然,中考成绩、学科竞赛、文艺体育、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各项工作都名列市区前茅,招生报名,门庭若市,应接不暇。

  张秉雷担任校长期间,金华五中从江北的天长巷搬迁到现在江南的八一南街301号(现校址)。

  “江北原来的校区,只有20亩面积土地,周围是商业区和军分区用地,无法扩建。由于场地小,人满为患,存在安全隐患,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学生入学需求。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艰辛和曲折的。作为校长,我全力配合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工作,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2004年 8月份学校顺利地整体搬迁,并在11月举行隆重的搬迁庆典。”张秉雷回忆起最后一次五中的搬迁,如数家珍。

  张秉雷说,现在的金华五中,校园环境优美,师资一流,领导有方,后劲十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流名校。

  金华五中现任校长张震雷说,这些优秀的校长校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亮了金华五中的校史,引领五中一路前行。作为现任校长,我更应该穷尽一切办法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为打造浙中教育高地贡献绵薄之力。

标签:金华五中;校庆 编辑: 陈彩燕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