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阮飞霞)有些初中的孩子性格叛逆,心思让家长琢磨不透。这下家长们可犯了愁,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下沙文海实验学校中学部专职心理老师王睿梁来为你解答。
王老师说,平均每天有1.5个学生走进他的心理辅导办公室,吐槽自己因学习、家庭或友情等不同因素带来的困扰。但这中间因为家庭问题带来的困惑尤其多,王老师为我们讲了三个典型的案例。
故事1:学生小A家境一般,爸爸妈妈是打工族,姐姐在一所职高上学。小A成绩平平,他向王老师吐槽,每天回到家里,爸妈总是吵架,回家也很晚。只要他和姐姐没做好事情,就会面临父母的指责,姐姐会顶撞,而他只会默默忍受,渐渐变得不愿与家里人沟通。小A来到心理活动室问王老师:我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家庭的现状?
故事2:学生小B找到王老师说自己在学校没有朋友。小B父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生下了他,把他送回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抚养。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又把他接回身边。他觉得爸爸妈妈对他不管不顾,妈妈不会做饭给他吃,经常叫外卖。而且只要吃完饭,爸爸和妈妈就会躺在沙发上看手机,不过问小B成绩。一到假期,又会把小B送回乡下老家。
故事3:学生小C家境优越,爸爸妈妈是企业高管,在家时间多。他们经常翻看孩子的手机和日记,尤其是QQ和微信聊天记录。有时候,当小C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一边陪着一边翻看他的手机。
王老师说,上述这些问题是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其实父母的一些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反感家长的一些作为,才会变得叛逆。
“这些学生来咨询室的时候,不仅仅是发泄,他们的内心更有一种渴望,希望自己能改变父母,实际上,通过他们的力量很难。”王老师说。
讲完了上述故事,王老师给有这方面困惑的家长们提出了建议:首先,要与孩子们多交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接受的、赞许的,在父母眼中是有价值的;要给孩子营造心理自主性,给他意见自由、隐私自由、决策自由的权利;要理解孩子,在孩子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或行为时,给出建议性批评;要和孩子做朋友,打成一片,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流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