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向瑜 摄/王振宇 李忠
“生活即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学做合一。”
……
这些话语,你或多或少听到过。说这些话的人正是陶行知——他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载入中国教育史的“一面旗帜”。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大爱精神,代表着教育的“初心”。这些思想和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依然拓展出新的视野、能找到新的生长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于时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中国教育界,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就在今天,这些“铁粉”相聚在杭州市行知小学: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的成员,这次来要总结分享优秀的实践经验。杭州市行知小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此次大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全面观摩杭州市行知小学“儿童生活力教育”实践成果,开展学生生活力培养路径与方法的深入研讨,促进广大实验学校在新时期不断推进生活力教育。
为什么杭州市行知小学的“儿童生活力教育”成为“全国样板”?这和近些年来学校始终围绕儿童生活力,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儿童生活力教育,致力于帮助儿童在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中,发现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连接,搭建学科与生活经验的连贯,建构知识与生活能力的连通。”杭州市行知小学校长楼叶通介绍,学校的使命是落实全面基础教育,培养全面且个性化发展的儿童,培育尚真笃行、健康雅趣、爱满天下的儿童核心素养,为儿童适应未来生活奠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经过几年努力,杭州市行知小学的“儿童生活力教育”,大胆探索出一条从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模式的全面变革之路,有很多实践经验值得共享。
1
思想基石
“生活力”不是简单的“生活能力”
学校要培养全面且个性化发展的儿童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生活力”?
陶行知讲过,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这个生活力,不是狭义的简单理解为生活实践能力,如做家务做活动等。
它是一个广义概念,它涵盖了一个人所要具备的全面素养。通过学校的培育,使得每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杭州市行知小学,是一所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代表学校。“行知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实施全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楼叶通说,面对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行知人在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与时俱进践行行知教育。
经过几年的实践,行知小学找准了方向:核心就是打造“儿童生活力”,并根据新时代要求,精准细分为礼仪生活力、健康生活力、人文生活力、科学生活力、艺术生活力和实践生活力六大方向。
“我们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儿童必须要具备六大生活力的全面增长发展。同时,开发和培育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鼓励个性化发展,这才能代表一个儿童全面的特质。”楼叶通说,学校希望通过生活力的打造,让儿童在毕业时可以带着生活力的气质,走向高一级学校。
杭州市行知小学的目标,是要打造陶行知式新时代中国城市小学教育样本,树立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品牌形象。
2
课程变革
面试、答辩、演讲……每个儿童都会经历
在知识和生活能力之间搭建“桥梁”
“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陶行知的话语,字字珠玑。
行知人领悟在心。
杭州市行知小学基于儿童生活力培养目标,对课程实现了结构性变革,从德智体美劳的课程领域转变为六大生活力的课程领域,从基础性课程转变为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类型,从以教材为本的课程内容转变为以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学校在基础性学科中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发出基础性学科中与生活情境相连接内容进行校本化教学,形成学科“生活化”的课程体系。
就说语文这门课,在行知小学,其下还设有“分支”:口语交际、经典诵读、经典阅读。有一回,学校空中农场大丰收,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场口语交际大演练——“我是一名菜园推销员”。针对不同年龄的人能说同样的话吗?是价格便宜还是蔬菜新鲜更有广告效应?对方一旦拒绝了又该怎么说?在这样的开放课堂上,学生大胆参与,体会到语文真有用。
其他还有如面试、答辩、演讲等,是每个小学生在行知六年要经历的过程。
学校还有一类特有的实践性课程。比如一年级新生进校,开始几天不上文化课,他们认识新同学新老师,走访校园各个场所,了解小学生活的行为习惯……学习正是从此开始。
而这仅是序幕。贯穿六年的实践性课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能力。比如三到六年级开设木工课,可以在课堂上学做一把宝剑、做一个衣架。沈昕、熊灿、谢卓洋等几个五六年级学生,说起木工课都觉得特别好玩。
一群儿童,百花齐放;每个孩子,别具特色。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更是五花八门,为每个儿童能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随着行知小学分校——行知二小在2018年9月正式亮相,学校可作为的空间更大了:新校区地下一层开设了西子女红、烘焙、根雕、现代木工、竹编、精工、扎染、织布等13个非遗传承项目教室,校区之间共享使用,六年级所有学生都去二小上过课,生活教育的理念在校区间传递并因地制宜创新。
3
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有了,要让课程落地,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杭州市行知小学同步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不得不说,当下的很多学习方式,更多地是单向的填输式学习,应试教育味道较浓。而杭州市行知小学提出的理念是:关注影响学习者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因素,构建学习者自组织驱动、学习者自身发展变化、新理念驱动和互联网思维驱动的学习变革,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目标,实现学习即生长。
每学年第二学期,学校的开学典礼与众不同:一年级去动物园,探寻动物世界;二年级去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探寻工艺之都;三年级去西湖博物馆,寻西子美景、品人文西湖;四年级去湿地博物馆,体味湿地自然之美;五年级去良渚博物馆,追古人遗迹,寻良渚文化;六年级去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做一名小小考古学家,探究瓷文化。
学校的用意可不仅是参观。如果仅仅是直接跳跃式地进入没有教师辅导的自主探究,只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学校把课堂放在更开放的空间内,以场馆为知识背景,传递给学生的是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的思考。班主任俞徐萍说:“前置式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再说英语。在传统英语课基础上,学校增加了绘本阅读课堂,让学生结合图片及文本,更好地阅读,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在教学中,老师根据绘本的特色,找寻阅读指导策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及能力。”英语老师胡霞说。
不少学生在课上学得开心,课外也想读。学校就找来资料,整理后通过app推荐给学生使用,并开展了“IPAD+绘本阅读”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从而建成儿童英文学习通道。
还有学校的美术体验馆,这是让兄弟学校美术老师特别羡慕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的体验馆分成多个功能区块,不仅有传统的美术体验活动空间,更有电脑绘画、3D打印等现代科技设备。美术老师杨育云说:“对学生来说,这儿不仅是上美术课的场地,更是培养美术综合能力的体验区。”
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学科之间……
无论怎么跨越 始终让儿童站在“最中央”
4
评价改革
学生期末报告单是一本“书”
一次家务、一次实验也能得到肯定和激励
期末学业素质报告单,多数学校往往是对折的一张纸。而在杭州市行知小学,每个学生领到的报告单却比较厚,约A4纸大小的12页,就像一本书。学校把这本“书”叫作《儿童生活力综合素养报告手册》,正是评价变革最好的“见证者”。
全套手册一共有12册,对应每个年级的上下册。每一册都按六大生活力进行编排,圈定了一学期中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并按等级进行记录评价,六个年级呈螺旋式上升。
有哪些任务?一件件都很好玩。比如实践生活力中,第一项就是参与家务劳动:二年级学生是扫地、叠被子、整理书桌;六年级学生则要能主动洗衣服、洗菜切菜、检查家里的门、煤气、热水器是否关闭等。科学生活力中,也有各种科学和数学小任务,一年级学生是绘制一张周末时间作息表,三年级是做一个蚂蚁不能“共存”的家庭小实验,难度明显增加。在人文生活力中规定了各年级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在健康生活力中有要达标的各类体育技能和项目等。
而且,这本册子不是老师一方“说了算”,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等都参与评价,他们根据生活力评价标准,对每项都采用文字和打星进行描述,力求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与课程一样,评价有共性,也有个性。在手册基础上,学校还结合小真人手册“陶圆”发放活动,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学校陶圆发放制度进行有机整合。
以评价促发展,对学生后续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杭州市行知小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这项评价,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