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记者蹲点湖州市菱湖中学西藏班:这里的老师像阿爸阿妈

2023-02-02 14:44:20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丽燕 共享联盟·南浔 邹一琳 钱佳雨

拍友 陆志鹏 摄

  锣鼓敲起来,长袖舞起来,福字写起来,趣味运动会玩起来……近日,记者在湖州市菱湖中学西藏班蹲点期间,每天都会被校园内的欢声笑语所感染。300余位寒假留校的西藏学生,虽离家4000多公里,但学校和老师们的关爱让他们的这个寒假温暖而充实。

  农历春节期间,西藏班的老师们与学生一起制作藏族特色美食“古突”,同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校领导带队挨个到寝室拜年……欢乐,就藏在这些小小的仪式感里。

  开设内地西藏班,是20多年前菱湖中学积极争取的一项光荣使命。

  “西藏班无小事,件件都要办好!”在菱湖中学,这已是一个共识。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由6人组成的西藏部,专职处理西藏学生日常事务。他们中不仅有资深心理辅导老师,还有专门从西藏招来的管理老师。

  最近,临近开学,副校长王兴宇又召集西藏部老师和班主任开了个会。这样的会,他们每周都要开。

  “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安排学生去体检。”西藏部主任沈伟强布置了新任务,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高三的选考成绩出来了,我们在分析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疏导。”领完任务,心理辅导老师赖亚琴说起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工作细致再细致些。”王兴宇频频点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落实于行,全力办好西藏班,为西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言语之间有底气。从最初的6人,到如今每年招收130余人,在一代代老师的呵护培养下,菱湖中学西藏班已培养1365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其中有八成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录取。

  考进内地西藏班的,多为十四五岁的学生。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求学,环境适应吗?生病怎么办?学业能跟上进度吗?蹲点采访的一周里,记者对王兴宇概括的“爱、严、细”三字育人锦囊,感受不断加深。

  “这里的老师像阿爸、阿妈。”今年已经高三的陈列顿珠说,最开心的是在这里还能过上藏历新年。每年这一天,老师们都会早早准备,和他们一起吃“古突”,喝酥油茶。最让他感动的是,生病的时候老师一直陪伴照顾。

  “先做父母,再做老师!”这是多位老师都会提及的一句话。无论生活还是学习,老师们都秉承一个原则——严慈相济。

  因为疫情,去年高一、高二学生延迟两个多月才返校。这几日,老师们放弃假期早早地来给学生们查漏补缺。每天,沈伟强办公室都很热闹。怕学生未及时掌握要点,身为西藏班物理老师的他利用假期给孩子们讲解难点。

  蹲点中,记者还遇上了一个特殊群体——“代表妈妈”。就在3年前,湖州市人大组建了10个“代表妈妈”爱心团队,与西藏班学生开展结对活动。自此,每到过年过节,“妈妈们”都会陪学生一起度过;课余时间,“妈妈们”还会带他们去周边开展研学,了解当地生活、文化。趁着春节假期,菱湖镇的人大代表钱金娣、徐杰萍等人,赶来看看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拉家常。

  蹲点越久,听得越多,记者也越为一个个“走心”的故事所触动。

  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句话,王兴宇特别有感触。这些年,他送别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心里总是酸酸的。但每每收到“老师,我已回到故乡,未来将坚守在雪山”这样的信息,他又感觉特别骄傲。

  “真好!从我们这里回乡的孩子,正为建设家乡奋斗着呢。”王兴宇望向教室。课堂上,时不时传出师生热情的互动声。

标签:西藏;老师;王兴;学生;培养;妈妈;心理辅导老师;西藏学生;中学;团圆饭 编辑: 吴俏婧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