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渔业智能化升级成为关键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孙国栋、虞佳晨、应易玮等同学积极响应,由他们作为骨干成员组成的团队,带着项目《“智渔新苗”——鱼类疫苗精准接种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勇挑重担,投身于渔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浪潮之中。

当下,水产养殖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人工疫苗注射方式弊端重重,每小时处理量不足400尾,效率极为低下。这意味着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工作强度极大。更为严重的是,人工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鱼体。鱼体受伤后,极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而且由于接种速度缓慢,常常错过鱼类的最佳免疫窗口期,使得疫苗接种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这群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子踏上了艰苦的创新攻关之路。他们另辟蹊径,大胆摒弃传统的麻醉方式,采用先进的自适应夹持技术,成功实现了鱼体的无应激固定,最大程度减少了对鱼体的伤害。同时,团队引入机器视觉与色块识别技术,如同为接种装置装上了“智慧眼睛”,能够精准调节注射位置,在提高接种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接种精度。此外,通过巧妙的模块化设计,该装置可以灵活适配不同体长鱼苗的接种需求,大大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历经艰辛。他们先后进行了三代技术迭代,开展了无数次实验测试。每一次技术改进、每一轮实验,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款无需麻醉、高效精准的鱼类疫苗自动接种装置诞生了。

展望未来,这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团队有着清晰而宏伟的规划。在技术层面,他们计划融合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疫苗注射与数据监测的智能联动,让接种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在产业发展上,团队将以“挑战杯”竞赛、“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为重要纽带,进一步链接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这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水产养殖市场。为了让更多养殖户受益,团队还打算通过技术授权、设备租赁等方式优化成本,让这项先进技术能够普惠广大养殖户。
这群浙机电青年,以科技创新为有力武器,在传统渔业领域深耕细作,努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为渔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