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历史人物即AI赋能历史人物“数字永生”,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以及AR、VR、3D等人工智能技术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的新事物。它可以视作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也日益成为一类文化现象。
在社会生活层面,AI复活历史人物被誉为“AI驱动文化破圈”的创新举措。而在课堂教学层面,AI复活历史人物被当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研究者比较系统地探讨GAI赋能历史教学的问题,列举了AI生成“历史人物评价”“数字人”“历史小视频”“沉浸式历史情境”“动态历史地图”“辅助文物复原”六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倡导“神入历史”、在影视剧中体验“穿越历史”,实际上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旨趣是相通的。
自这一现象产生以来,关于如何评价它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人们似乎自觉地表现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赞成的和批判的。AI复活历史人物借助技术手段让历史人物变得可感可知,以古今对话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在教学中,它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启发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解决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同时,批判的声音随之而来。除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更多的人认为,历史人物是严肃的,要对历史葆有敬畏之心。扭曲历史形象的恶搞,不仅会让历史人物沦为流量工具,还会削弱公众对历史的尊重,尤其是在无形之中误导青少年,妨碍他们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
总之,AI复活历史人物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新课题,也产生了诸多新争论。跳出这些纷扰,我们基于AI赋能中学历史教学的视角做一些总结性思考。
第一,价值之维:求真臻善。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求真臻善是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也是最基本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法。AI赋能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形式,而不是改变教学内容。由此而言,AI复活历史人物必须尊重史实,而不是架空、颠覆史实的恶搞与戏谑。AI必须服务于历史教学的信度、广度、深度和精度,这或许是“守护敬畏”的最佳诠释。一旦违背了尊重史实的原则,那么AI复活的并不是历史人物,而只是穿着古装的虚拟人物而已,犹如一个符号或一串代码。
第二,时代之维:兼容并包。这是开放和封闭的关系。AI复活历史人物,在文博、文旅和商业领域的助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研究领域的贡献也不断显现,其功能是有差异的。因此,AI复活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应该被区别对待,要遵循不同领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规范,既不能泛娱乐化、泛商业化,也不能随意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以批判性的眼光包容AI复活历史人物现象,可以有选择性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AI复活历史人物的元素。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AI复活历史人物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历史人物开展超越时空的对话,像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那样充满浪漫主义和想象力。
第三,人本之维:学生发展。这是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实践证明,AI复活历史人物有很多的优点,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但是,确切地讲,这些方法应当被作为辅助性的学习方法。有研究表明,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大脑积累“认知负债”,损坏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要回归教育本真,在常态化的教学中,以意义、理解、问题与史料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历史认识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的,青少年的生活经验本就不多,对有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层次上,有时候反而需要暂时远离数字世界、尽可能地在实践中增加体验和阅历。
第四,行动之维:素养提升。这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那么,教师和学生是否具备批判能力,以避免迷失在数字世界呢?这是一个难题。数字时代已然到来,数字世界问题不少,必须主动拥抱AI、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或AI素养。数字素养与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并不矛盾,也是面向未来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五大素养是学科特性决定的,数字素养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既是技术应对,也是价值应对,需要我们一方面学习AI技术,另一方面跳出AI看AI,让历史文明的火种在一代代技术更迭中永续传承。
(作者陈海峰,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第二期中青二班二支部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