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高校“掌门人”畅谈多元化培养——一流人才,如何生长?

2019-03-07 08:30:0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马悦 陈宁

  浙江在线北京3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陈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如何建设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记者采访了代表委员中的3位大学校长。他们表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拥有一流大学的实力。身为高校的“掌门人”,他们关注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师引领

  培养高精尖人才

  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年来宁波大学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辟了阳明创新班作为“试验田”。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告诉记者,创新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和导师一起制定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还有专门培养研究能力的系列课程,“这些高精尖人才培养的终极定位就是科学家。”

  与此同时,宁大也为这些高精尖人才配备了高层次导师。近两年,学校引进了4位院士及其团队,招引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宁大,教授扎根本科教学一线,他们的创新经验、攻关过程、失败教训都是生动的教学案例,对学生很有感召力。”沈满洪代表说,阳明创新班已培养毕业生近200人,他们都是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拔尖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说。过去,大家观念中的中医培养,多是家族传承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医人才的培养不能遵循任何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师承教育为补充,再加上长期的继续教育。

  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方剑乔代表建议,师承教育要传承,更要创新。如何让“老一套”在新时代同样受用?在他看来,现代的师承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后期临床课广泛采用的“床边教学”,使学生更多直接接触临床病例,更多接触名中医;再通过3年规培或研究生专业培训等,使学生有机会继承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总结学术思想,又提高了自身的疾病诊治能力,从而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科融合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眼下,不少高校拓宽了专业口径,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告诉记者,中国美院“双一流”建设要务是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随着美术学的深入建设来带动各学科整体提升,视觉艺术学科群链状生态结构日益完善,“东方设计学”“艺术智性学”“东方影视共同体”“本土建筑学”等学科特征日益清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

  “我们持续‘活化’中国优秀传统和东方文化的根源思想,构筑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美术学中国体系。”许江委员说。十多年来,中国美院始终坚持“以乡土为学院”,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村镇社区、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通过以“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国美院提倡“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美院学生不能光有艺术技艺,还要深刻理解技艺背后的道理,思考人生、思考大局、思考未来。”许江委员说。

  谈到学科融合发展,方剑乔代表表示,中西医学科融合发展是中国医学的最大亮点。“任何学科和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和西医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他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人才培养主干课程中,就有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作为医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临床人才。

 


标签:培养;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教育;大学;高校;高素质人才;融合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