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不“靓”的靓园里,有一碗17年不曾提价的葱油拌面

教育的精度与生活的温度 调和出这所高等学府独有的味道

2019-04-26 09:29:01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钟玮

  扫描AR图片,观看靓园师傅做面。

  在刚出锅的面条上撒香葱、榨菜末,加入酱油,再淋上一勺热猪油,伴随着“刺啦”一声,香味便四散开去……

  这样一碗最简单的葱油拌面,只要1.5元,17年来没提过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里,这份平民美食让学生即使在毕业后也回味不已,甚至魂牵梦萦。

  做面的师傅大多已届知天命之年,在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里,他们已干了大半辈子。岁月、情怀、干劲、期盼,就像面条和佐料一样,在后厨被师傅们搅拌均匀,调和出最平和、最贴心的味道。

  最多一天卖出上千碗

  毕业生和其他校区的教授都为它而来

  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小桥门入校,西行百余米,便可见到一排平房,正好与怡膳堂相对。靓园,既无亭台楼阁,也无假山水池,有些名不副实,却是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小食堂。

  在学生看来,靓园的清晨是从排队开始的。每天清晨6点半,靓园里的过道总是站满了学生,队伍可以一直排到餐厅门前的大路上,只能容纳100余人同时就餐的靓园因此更显局促。吃面人数最多的一天,两条长龙排成人字形,在取面窗口交会。那一天,靓园的葱油拌面销量突破1000碗。

  下面的大师傅眼光很准,只需朝队伍扫一眼,便能估出排队的人数,然后将已经分成一把一把的面放到漏勺里,浸入一大锅沸水中。煮面需要时间,师傅会利用这个空当将碗排开,往碗里加调味料。盐和酱油的分量、比例,早已被岁月打磨出了应有的精度。

  面条将熟未熟,师傅麻利地撇去水面浮沫,加入一些凉水,再用筷子挑起几根,确定是否可以出锅。面条出锅后,学生只需听那油泼声响,便可伸手接过碗来,趁油温尚热,找个空座将面拌匀。之后的事,便无需多说了。

  就是这么一碗需要排队才能吃到的葱油拌面,吊足了浙大学子的胃口,连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会专门回母校来一饱口福。

  “同学,好长时间没来了嘛,你毕业了?现在在哪里啊?”见到一张许久未见的熟面孔,师傅问道。

  “嗯,毕业了,上班好几年了。”熟面孔对师傅礼貌地笑笑。

  距离玉泉校区13公里的之江校区,光华法学院的张谷教授对靓园的葱油拌面情有独钟。遇到上午在紫金港校区有本科生课程的日子,张教授便会如打卡般出现在靓园。清晨5点15分,他会从钱塘江南岸的住所打车出发,经过西湖西线景区,赶来吃一碗葱油拌面。吃完面,他再坐校车赶去紫金港校区。花三四十元的打车钱,只为吃一碗1.5元的拌面,这笔账划不划算?张教授最明白。

  面虽简单,调料配方绝不外传

  烧面亦是“学术”,须遵循“严谨”二字

  葱油拌面窗口有三四位白案师傅,都是外地人,年纪在四五十岁。20岁光景,这些师傅便来到浙江大学,一晃已届中年,青春伴着书香,奉献给了后厨。

  几位师傅都说,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很多老师、学生吃过其他地方的拌面,总觉得味道不对,还是要吃靓园出品的。师傅们开玩笑说,大概这碗面里有初恋的味道,美好、难忘。

  曹师傅今年49岁,1997年便和妻子一起来到玉泉校区,在当时的玉泉餐饮加工中心(即现在学校的“麦思威”网红食堂)做面点,往学校的各个食堂配送。2002年,靓园初建,几位白案师傅组了个班子便干了起来,一直做到现在。葱油拌面从那时起便有了。

  4月24日凌晨3点多,曹师傅起床洗漱,之后步行十几分钟,赶到靓园为师生的早餐做准备。天还没亮,校园小路上亮着灯,一路上除了林间鸟语,再无其他声响。

  到了靓园所在的树人路上,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校外回来,聊着一些曹师傅听不懂的话题。“今天奇怪了,这个点怎么会有这么多学生?”他有些纳闷。

  一问,原来当天凌晨是电影《复仇者联盟4》首映,学生刚看完电影回来。曹师傅“哦”了一声,还是没搞明白这个“联盟”是干吗的,只是喃喃道:“太早了,食堂还没开门,这帮孩子现在回去休息,早饭也吃不上了。”

  走进后厨,师傅们都忙开了。切面、包馅儿,熟练的操作在压面机发出的声响中,极具节奏感,早餐的包子、馒头、花卷就这样很快成形。另一头,大锅里煮着新鲜的豆浆,角落的几个锅子里烧着水,水汽蒸腾,弥漫了整个后厨。一位大姐正在平底锅里煎着荷包蛋,蛋白质在高温下与油碰撞,那气味,能让人顿时感觉饥饿。

  曹师傅做完包子,面条正好配送到了。他将面条一把一把地分好、过秤,过手的分量很准,每一把都足够一碗的量。“做拌面看起来简单,其实有讲究的。面条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最好抓到手里有点潮,那才有嚼劲。”说完,他转身来到窗口,准备好酱油、猪油,又将葱、榨菜切成了末。

  “学校是讲究严谨的地方,我们也有规定,做吃的东西要仔细。我们团队有自己调制的配方,里面有七八种调料。”说到这里,曹师傅笑了,“不过,这个我不好多说……”

  心里的底气,身上的干劲

  都来自为“状元”做饭的那份荣誉感

  清晨6点,天蒙蒙亮,靓园门前便有三三两两的人等着开饭了,有学生、保安、校车司机,也有头发花白的退休教授。

  露天餐座上,一对陕西籍母子耐心等着靓园开门。儿子刚念研一,母亲第一次来学校看望他。当天凌晨4点多,母亲落地杭州,一时无处可去,儿子索性带她到靓园,先吃碗拌面再说。母亲把行李放在餐桌上,问儿子在学校累不累,又照例嘱咐了一些读书要用功之类的话。儿子点点头,乖乖听着。

  能成为浙大学子的,都是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孩子。为了服务好这些孩子,师傅们都铆足了劲。“浙大的学生都是‘状元’,那可是国家栋梁。我们都是给‘状元’烧饭的,很光荣。”一位师傅说。

  就因为这种朴素的认知,师傅们做起事来心里有底气,身上也有干劲。有位师傅说,以前回老家,人家问他在哪里干活,他总是不好意思说,“现在我可以响亮地回两个字,‘浙大’,人家还会叫你一声‘老师’呢。”

  “哎呀,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一起来的好几个师傅都退休了。”白案总厨老莫说,“再看看,大家的小孩都二十多岁了,再过几年,他们也要成家了。”

  曹师傅偶尔会望着前来就餐的学生出神,出神的瞬间,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儿子。“以前我就想,儿子要是能考进浙大就好了,我们做父母的脸上有光,他又能在我们身边,洗衣服、烧饭,我们都能照顾到。”

  不过,这种出神只会在空闲时一闪而过,毕竟,后厨总是那么忙碌。

  没能进浙大门,却传承了浙大魂

  师傅们的下一代一样那么出色

  曹师傅的儿子小曹今年25岁,虽然没有考进浙大,却也让曹师傅放心。

  10岁那年,小曹来到杭州。正值调皮捣蛋的年纪,小曹也算是个让人不省心的主,说起来上课的内容都懂,一到考试就掉链子。

  曹师傅夫妇都在后厨工作,忙起来根本没时间管儿子。于是,曹师傅找到了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女学生给小曹补课。不料,课才补了半个月,女学生被小曹气走了。“她说,我儿子聪明是聪明,就是皮,她说不过他。”曹师傅摇摇头,“那时候,我心里急啊……”

  没办法,曹师傅送儿子回了老家。还好,小曹也算“知耻而后勇”,考上了专科,又回到杭州学起了汽修。有一天,小曹加班到凌晨才回家,由于长时间跪在发动机下检修,他的两个膝盖都红得厉害。曹师傅心疼了,让小曹不要再去做汽修了,索性把儿子带到老莫跟前,求老莫收儿子为徒,教他一些面点手艺。

  老莫心细,为人又和善,跟同事家的小孩都很处得来。小曹拜到老莫门下,变得又勤快又吃得起苦,学了五六年,在西点方面已经颇有造诣。

  去年,国家皮划艇队在千岛湖集训,请浙大后勤团队做饮食后勤服务,老莫把小曹带去历练。去年年底,国家皮划艇队又去北京集训,还是点名要浙大的团队,小曹又随队去了。半个月前,小曹回了趟家,每天晚上都在电脑前看书做题目,他告诉老爸,要考个管理专业的本科。“现在他懂得上进了,我们不要求他学习,他自己倒报了名,在复习准备考试呢。”曹师傅很欣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儿子现在努力也不晚,不管他学什么,我们都支持。多学点文化总是好事,对吧?”

  说起教育下一代,曹师傅指着一位穿白衬衣的师傅说,他最有发言权,“我们看着他的小孩长大,读书非常好。”

  白衬衣师傅姓郝,也是安徽人,20多年前,他和妻子一起来到浙大工作。郝师傅的儿子磊磊,从小生活在玉泉校区,高考时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去年到国航浙江分公司报到,做起了飞行员。“我也没怎么教他,就是从小告诉他要养成好习惯,尤其是在浙大,到处都是榜样。”郝师傅说。

  早年间,郝师傅一家住在职工宿舍里,夫妻俩每天起早,一个到后厨做面点,一个去超市上班。这一切,磊磊都看在眼里。每天下午,磊磊放学回来,书包耷拉在身后,手上还抱着二胡,嘴里还不忘和大人们打招呼:“爸爸,莫伯伯,我回来了。”郝师傅在忙,磊磊就在食堂的餐桌上写作业,晚上再跟爸爸回家。

  师傅们有时候会问磊磊考试成绩如何,磊磊会说“感觉很不错”。每当这时,师傅们就笑起来,还会在他的鼻子上刮两下,说他以后读书不愁了。磊磊上初中时,一心想去浙大附中(当时浙大附中还有初中部),但当时需要交一笔择校费。郝师傅找到校长,把儿子的情况说了遍。校长倒没有回绝郝师傅,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是磊磊能在考试中进入前十,择校费分文不收。结果,磊磊不但进入前十,还拔得头筹。那时候,磊磊高兴坏了,直说自己给爸爸妈妈省钱了。

  这件事至今时常被师傅们提起,除了羡慕,他们还会回去告诉自家小孩,要向郝伯伯家的哥哥学习,磊磊无形中成了后厨下一代中的榜样。

  “那时候啊,他就这么个小不点。”老莫将手在腰间比画了一下,打趣道,“郝师傅,你家磊磊争气啊,你们可以放心退休了……”

  师傅们都笑了,蒸腾的水汽中,他们或许看不清彼此的表情,但那种默契的笑声,他们都听得见。

  彼时彼刻,等待开饭的师生陆续走进了靓园……

  “面面俱到” 寻访继续

  今年5月,杭州将举办“知味杭州”亚洲美食节,以美食为桥梁,展示杭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杭州日报将搜罗一批深受杭州人欢迎的亚洲美食餐厅,带领吃货们看遍、吃遍异域美食风情。

  届时,杭州日报还将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一场亚洲美食节“面面俱到”线下挑战赛,各大餐厅的主厨将以面食为原料,发挥烹饪技艺,制作各具特色的美食,展示亚洲美食、杭州美食的创新融合滋味。

标签:师傅;磊磊;学生;葱油拌面;校区;面条;下一代;亚洲;浙江大学;美食 编辑: 林辰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