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讲究衣着打扮一定意味着“无心学习”“成绩退步”“不思进取”?

2019-06-30 21:54:3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记者 殷锦绣

  视觉中国供图

  “刘海不能超过眉毛,耳朵一定要露出来,不能戴显眼的发饰,不准化妆涂指甲打耳洞……男生一律推平头!”

  我们中学时代的老师们多少都说过这样的话。在“学习最重要”的氛围下,似乎一点想打扮的念头就足够让老师家长如临大敌:你这个学生是无心学习不思进取啊,接下来就要成绩退步人生无望了。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近期,黄磊的女儿黄多多染紫发的照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觉得13岁就染发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觉得羡慕:我小时候也想这样啊,奈何被老师家长打压了下去……

  打扮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吗?

  “学生的精力多宝贵啊!”“一定要专心学习!”“有打扮的精力,多做一道题不好吗?”

  在许多家长老师看来,“精力”是有限的,宝贵的,用以让自己维持做事的;既然有限而宝贵,当然也就一定要放在“正事”上。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控制”,一种有意识的、付出努力的自我调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抑制冲动和自动化的行为反应,比如,被窗外的声音吸引而走神是一种自动化冲动,抑制这种冲动继续刷题,就是自我控制。

  多年来,许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自控资源是有限的,认为控制冲动、专心学习会消耗自我的内在资源, 由于资源的总量有限,在资源消耗后,自控力就变弱了,人进入“自我损耗”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事了。

  老师家长往往是这一理论的忠实支持者:“你花精力在打扮上,就没有精力学习了!”

  不过,也有心理学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感是内部动机的重要部分,如果人们觉得自己能控制自己的选择,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环境时,就能产生胜任感,从而保持兴趣。而“自控资源”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在完成那些任务时,人们是被要求、而非出于自主而去做的。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在学习上的精力是有限而宝贵的,但打扮是一件自主愿意做的事,并不会跟学习“抢”自控资源。

  而且,如果打扮已经成了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许会占用一小部分时间,但并不会损耗多少精力。

  打扮带来好心情,有利于学习

  学习新东西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是一项义务,于是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往往令人疲惫、心累。这时候,就需要一点积极情绪的调节。

  适当打扮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人能变得更加专注并且开放,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会更愿意尝试新方法、发展新的解决问题策略、采取独创性。积极情绪通过促使人们积极地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更可能有创造性地解决难题。

  这种积极作用甚至可以是持久的。打扮给青少年带来交流的新话题,而跟朋友玩耍可以构建持久的社会资源,朋友间共享愉悦、兴奋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联结和依恋关系。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玩耍可通过提高创造性水平,构建智力资源,促进大脑的发育。

  家长该不该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发地花一小部分时间打扮并不会耗费多少精力,还可以带来好心情,让学生更有干劲地学习。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孩子并不能理解到这一点:除了衣着打扮,在发展兴趣爱好,喜欢打球健身等方面,可能也会受到家长的反对……

  禁令会引发孩子的逆反,而跟家长对着干,即便可能并没有那么想玩,也因家长的反对而变得一定要做了——这就不再符合我们前文中所说的情况,而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自我决定理论还指出,除了自主选择活动的自主性,关系性与能力感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关系性指的是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感知来自他人的关爱与支持,而此时,同伴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跟同伴相处,与同伴一起活动,可以获得必要的支持。能力感指的是能够胜任一定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就。

  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促进人达成自我认同,所以,家长最好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当然,合适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如果每天花太长时间打扮、玩、吵架,可能会让孩子睡眠时间不足,反而对精力甚至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仅仅因攀比就去做各种活动,也与建构积极情绪的初衷相违背。但最重要的原则是,要积极理解再介入引导,而非一刀切的控制。

标签:精力;视觉;家长;中国;孩子 编辑: 林辰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