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上海市民头痛的“垃圾分类”,成为了全国热门话题。为什么垃圾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垃圾去了哪里?虽然媒体进行了很多普及性的报道,但这些问题仍然令不少人困惑。
钱江晚报联合浙江大学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的专家们,专门摄制了视频公开课《垃圾去哪里》,并于今日上线。
这是钱报APP“浙江24小时”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免费视频课程《大教授小课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图小灵”青少年编程课,上线一个月点击量便破百万,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本季《垃圾去哪里》公开课,一共5讲,每周二、周五更新。赶紧上“浙江24小时”APP,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吧。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减量
在今天上线的《垃圾去哪里》的第一讲中,浙大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长吴伟祥教授介绍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及浙江省等各个层面的垃圾分类政策。
吴伟祥教授长期从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的研究,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说:“以前是鼓励大家垃圾分类,现在是在法规框架内,强制垃圾分类。”
他在视频课里讲道,根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与《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步走”实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要实现全省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
本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课程,一共分五讲。第一讲,由吴伟祥主讲;第二讲至第五讲,则由吴伟祥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尹筱思、李馨予、严祥瑞分别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怎么分类”,以及“分类后的垃圾去哪里”三个话题,具体讲述。
“近年来,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尹筱思说,在杭州,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近1.2千克,杭州市区平均每天垃圾的产生量达到1.2万吨,“如果把这些垃圾倒进西湖,只要三年就能把西湖填满。”
一方面,城市垃圾“产量”剧增,一方面处置能力又存在不足,“垃圾围城”问题日益凸显。又因为“邻避效应”(指居民不愿将垃圾场等设施建在自家附近),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厂很困难。
“在当前背景下,要破解垃圾难题,进行分类处理是最有效的途径。”尹筱思说。
垃圾怎么分类
学会几个小原则就不会弄错
那么,究竟该怎么对垃圾进行分类呢?有没有最简便易操作的方法?主讲“生活垃圾怎么分类”这一课的李馨予,给我们介绍了四个小原则:
第一类可回收垃圾,指未经污染的、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生活垃圾。主要有“三废三旧”,即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旧衣服、旧报纸、旧书刊;
第二类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杀虫剂与除草剂容器等;
第三类易腐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以及一些花卉绿植、果壳瓜皮等;
除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都归为其他垃圾,主要包括那些受污染或无法再生的纸张和塑料制品、难以降解的食物残余、一次性餐具等。
浙大的专家们在视频录制时,还特意邀请了11名来自杭州市求是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孩子们被要求将废电池、枯萎的花、快递盒等丢弃到合适的垃圾桶中,除了分类难度较高的圆珠笔、塑料盒装的菊花以及塑料袋装的枸杞外,小朋友们基本都丢放正确。
李馨予说,圆珠笔虽然体积较小但材料复杂,普通人很难分解,所以可直接归类为“其他垃圾”。塑料盒装的菊花,要先把菊花倒出来,投入易腐垃圾箱,塑料盒投入可回收垃圾箱。塑料袋装的枸杞,也要先把枸杞倒出作为易腐垃圾投放,再将塑料袋投入其他垃圾箱。
如果实在记不清分类规则,或是对某些垃圾的归属模棱两可时,李馨予介绍了一个比较适用的规则:当不确定某种垃圾(比如电池)是否有害时,放到有害垃圾里;当不确定是否可回收或是否为易腐垃圾时,放到包容性较大的其他垃圾里。
垃圾分类后去哪里
四类垃圾各有其处置方式
“这四种垃圾各有各的特点:易腐垃圾能滴出水来,放久了会散发臭味;可回收物存在二次利用的潜力;有害垃圾随意处置对人、对环境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必须分类处理。”严祥瑞说。
在“分类后的垃圾去哪里”一课中,作为主讲人的严祥瑞详细讲解了四种垃圾的常见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说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他介绍说,对于有害垃圾,需单独送到专业的公司进行安全处置。并且,每一种有害垃圾都有专门的处理方式。“比如荧光灯管,就要先处理成碎片,然后将灯管中有毒有害的汞和荧光粉分离出来,再回收剩下的金属和玻璃。”
对易腐垃圾的处理相对有趣一些,一般有“堆肥”、“用作饲料喂食虫子”,以及“生产沼气”三种方式。
而可回收垃圾,是“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点”,经过分拣划分类别后,再进行二次利用。
“至于‘其他垃圾’,卖不了钱,腐烂不了,又没有太直接的危险,但是有热量,因此可以用来焚烧发电。”严祥瑞介绍道,“其他垃圾的处理,除了焚烧之外,还有卫生填埋这个方法。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这种方式会逐渐被更好的处理方式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