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及“准备考研”的比例则在持续上升。而据调查,在考研大军中,“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有的为逃避就业,有的为逃避逼婚。对于“逃避式考研”这种提法背后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
“逃避式考研”?帽子须慎扣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语境里,“逃”肯定不是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逃避式考研”也是如此。在一些人看来,年轻人应该是勇猛刚毅的,考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逃避是不敢面对未来。有专家表示,这种逃避根本没有用,有逃避心理也很难考研成功,即便考上了,也会面临学术上的严重挑战。
“逃避式考研”当然不可取。问题是,标签化思维之下,存不存在着夸大和误伤?时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考生报考研究生的首要动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36%。可见,考研与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或者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去考研、读研,似乎在“纯洁性”上差了一点儿,但若把考研定义为只是追求学术,也未免有些狭隘。考研心理是复杂的,即便存在“逃避”其他事情的成分,也不应被无限放大。面对一项任务,因为完成难度高、手上事情太多,所以放到最后做,这仅仅是“逃”吗?选择考研,不排除有些人一时没有找到好工作、有些人喜欢大学环境,也不排除一些人还想等几年再迈入社会……这些情况往往是叠加的,而不是单一的。即便自称“逃避式考研”的人,也未必就完全是因为害怕面对社会,纯粹想逃避。
标签化思维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其简单化,不足以反映复杂的现实,还在于一旦形成标签之后,就容易对人群进行划分,形成身份的固化,进而把一些人抛进道德的海洋里。年轻人的路要怎么走,旁人可以提醒、引导、规劝,但不要简单粗暴地扣帽子,造成不必要的争论、伤害。(作者毛建国,原载《工人日报》,有删节)
不宜将考研动机分为三六九等
“逃避”一说,已不仅是描述事实,本身还夹带着价值判断的成分。当公众谈论“逃避式考研”,其内含的立场必然是质疑的、否定的。只是,旁观者的视角,永远对亲历者充满着苛刻。我们所认为的逃避,真的就是“逃避”吗?
所谓“逃避”,是相对于使命、责任而言。在传统视角下,似乎大学生本科毕业后,赶紧找工作就业才是正途。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判断,在现今语境或许早就不再适用。
在全社会平均学历被不断推高的大背景下,以读研来提高自我的职场价码也越发显得必要和合算……从某种意义上说,“逃避式考研”不是纯粹的逃避,而是通往另一种选项的努力。将考研动机分为三六九等,甚至于划分出、提取出“逃避式考研”加以嘲讽与匹配,这欠了点儿善良与厚道。无论基于何种初衷考研,其结果总是一致的:或是考不上转而就业、走向社会,或是考上了获得文凭、提升自己。总体来说,无论是基于我们社会的崇学重教传统,还是出于鼓励个体奋斗的价值信仰,每一位考研者还是应该得到无差别的尊重。“逃避式考研”也是考研,其同样是一个复习备考、迎接挑战的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本科毕业生主观上的确存在着留恋校园,恐惧社会的心理,他们下意识地推迟就业,同时也没有明确人生规划。对于这一群体,倘若简单粗暴地催促他们走向职场,或许只会适得其反。保持一定的包容,允许他们开启不同的尝试,以耐心等待他们做好准备,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心态。既然考研者的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选择,旁观者们更没有立场以诛心之论指指点点。
我们的职场,并不缺就业者;我们的大学,也容得下考研者。未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这是大势使然,而不是“问题”,也不是“例外”。之于此,公众必须有理性预期才是。(作者然玉,原载《现代金报,有删节》)
逃避的心态不可取
诚然,相对二十出头就抱着简历跌跌撞撞地走入社会而言,象牙塔里的生活确实显得更加轻松愉悦。有些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觉得还没好好感受大学生活呢,怎么下一年马上就要毕业了?”表面上看,选择考研似乎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实质上,这就是一种“鸵鸟心态”,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只能“逃避一日算一日”。
考取研究生能带来的“幸福时光”毕竟是有限的,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读研时的付出与努力也是密切相关的。倘若只是想着“逃避”,即便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考取研究生,又如何能拿得出应有的勇气与能力,去应对读研生涯中不得不经历的“苦差事”?又如何能在短暂的研究生生涯结束后,就能瞬间拥有适应社会的信心与底气?
读研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那一纸文凭。只有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加上不断的努力进取,才能够不虚度宝贵的研究生学习时光,进而达到提升自己、收获成长的目的。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和学业规划,在“轻松几年”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后自己要面临的挑战只可能更加严峻。
成人的世界里,本就没有“容易”二字。不仅“逃避式考研”不可取,在面临择业、婚姻等一切人生选择时,所有的“逃避心态”都是要不得的。二十出头的年纪,恰好是人生选择比较多的时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综合个人能力、综合资源后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面临重大选择时不假思索地选择逃避,因为这不仅对事情本身毫无裨益,也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