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研究生们田间地头编写出四万字劳动教材

2019-08-09 08:59:21 来源: 杭州日报 通讯员 程振伟 记者 方秀芬

  白天,他们在酷暑下干农活,晚上再累也顾不上休息,边讨论边敲键盘写书。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来到湖州德清县雷甸镇驻扎十天,合作开发“针对青少年劳动教育匮乏的体验式劳动教育课程”。

  “这是用淋漓汗水写成的书,4万字,寓教于乐,帮助青少年在播种、采摘、除草、手工过程中,真正体悟劳动精神。”做过18年劳技老师的德清县雷甸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潘晓利说,“拿到时觉得沉甸甸的,有分量,针对性强,可以直接指导6到15岁的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边在农业基地干活,边汲取劳动精神的滋养。”

  活动缘起是高考作文题

  参加田间地头劳动的学生越来越少

  “我是受到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启示。”活动发起人研二学生胡绪鹏说,高考生要写一篇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本来以为农村孩子写这个会很顺手,可是结果出乎意外,现在农村孩子也很少参加田间地头劳动了,而城里孩子更缺乏体力劳动的实际条件,比如田地、农场不好找。于是,他就萌发了开发一本“将真实田间劳动与劳动教育结合的专门面向青少年的教材”。

  杭电马院与德清雷甸成校是实践教育合作单位,雷甸是浙江省著名的瓜果之乡,农业资源丰富。雷甸成校下辖数十个家庭农场、种养基地、科普园、农科教平台。很快,由胡绪鹏带队的七人乡村振兴青年团,在7月26日入驻雷甸,开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不下农田,意味着农村孩子与父辈祖辈的天然纽带也被切断了。”潘校长边指导队员们修剪农场里的葡萄枝边感叹,“农业劳动,不是要收获多少庄稼,而是要养成付出一份劳动收获一份喜悦的意识,劳动使人快乐的朴素道理,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少能体悟到。”

  整个劳动教程分为四个层次

  这是“泥土里刨出来的教程”

  到了雷甸,潘校长先安排大家“去田地干四天农活”。因为天气太热,大家实行早晚下地,早上大家5点就起床了,5点半赶到香瓜园、玉米地、葡萄园、西瓜地。第一天总共干了4个小时,第二天6个小时,也有人中暑、呕吐、发烧。按照大家的话说,就是“使劲折腾自己”,但奇妙的是“折腾后感到很放松,觉得田地很亲切”。

  白天干活,晚上就是“头脑风暴”,大家讨论教材编写内容。第五天,团队成员确定了教材编写思路,大家笑称“是泥土里刨出来的劳动教程”。

  整个劳动教育包涵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器物层面,比如说识别农具、农作物,了解农业地理,比如稻田、麦田、瓜地、鱼塘;第二个是技能层面,比如刨、锄、铲、割、剪、耕、灌、剥等基本劳动技能;第三个是精神层面的,比如吃苦耐劳、环保节约、尊重劳动、体恤民生等精神;第四个则是制度层面的,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比如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乡风文明、田园综合体等。

  中小学生也实地参与到这次活动

  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劳动体验中

  据了解,为了跟进中小学生的真实劳动场景,教材编写小组还通过雷甸成校招募了十六个来自城区和乡镇的中小学生,他们跟随队员走遍了所有劳动教育基地,一起劳动体验,提出了很多与他们的年龄认知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为教材编写的可贵材料。

  “我们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查查资料、下下图片,直接拼凑一本书。而是深入农村一线,边干活、边体验、边思考、边著书,做到知行合一。”杭电乡村振兴青年团指导老师、马院党总支副书记王胡英说,书要沾着泥土气息,带着某个地方具体农业人的智慧,要见人见声。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共识。”杭电马院院长王海稳说,城里的孩子,走进农村参加劳动体验,可以涵养家国情怀,当然城里的人多往乡镇跑,也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参赛注意事项

  今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擂台赛,将开展至9月15日,欢迎所有奔赴一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参赛。

  参赛作品即实践报告,不限题材,字数、内容、形式不做统一规定。活动唯一参与通道:杭+新闻客户端(扫码下载进入),在APP首页搜索“浙江大学生社会实践擂台赛”,按要求上传文字、图片。

  9月初,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团队评选出优秀团队若干个,最佳指导老师若干名。活动过程中,对于优秀实践团队,杭州日报、杭+新闻(客户端)择优进行新闻报道。

标签:劳动教育;劳动;德清县;雷甸镇;体验;教材编写;农活;青少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 编辑: 林辰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