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组队上同一门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宁波财经学院《智能化设计》的网络直播课上,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就真切感受到了。
“同学们知道这门课有两个老师一起上课时,都惊呆了。”艺术设计学院17工业设计专业的周其明刚进直播间就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朱振强老师外,还多了一位来自数字技术工程学院的丁嘉老师。“两个老师?这课怎么上?”很快,同学们的疑问就有了答案。
“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以我们邀请了数字技术工程学院的丁嘉老师来一同上这门课,他是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专家,能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智能化技术,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朱振强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而丁嘉则负责让学生了解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简单的课程介绍后,朱振强开始上半节的直播课,“这是一把能够照明的智能雨伞,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把伞制造出来以后有没有市场?”同时在直播讨论区,丁嘉也抛出了他给同学们的思考题:它用的储能电池是什么样的?很快就有学生回复“我觉得是条状的,和哈罗单车的电池形状类似。”、“锂电池,和手机一样”、“电容电池,但储电量是个问题”……
讨论区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智能雨伞展开了讨论,“我觉得这伞在概念上可行,但无法应用在市场,而且针对人群定位也不准确,”、“雨伞上装个灯,那不就是‘灯下黑’嘛,这东西弊大于利”……
“丁老师刚才在讨论区说这伞的功能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是可以实现的,问题是如何权衡。这个就是我们智能化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朱振强在直播中与讨论区的丁嘉互动,针对学生的问题,两位老师给出各自专业方面的解答。
朱振强上半节的直播课结束后是丁嘉的直播课,他的授课主题是“智能化设计中的电子电气”。PPT的画风也转变成满屏的电子元器件。朱振强则在讨论区一会当“学生”一会当“助教”,“涡流技术复杂不?”、“这个工作原理是什么?”、“元器件的物理尺寸,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一直到晚上还有人在群里热火朝天的和两位老师讨论当天上课的内容,这个效果让朱振强和丁嘉有点始料不及。“大家讨论的太嗨了,一不留神就刷屏了,我还要‘爬楼’去看聊天记录”周其明说,以前那些上课都不怎么跟老师互动的同学,都被调动起来了,他觉得这是因为隔着网络“就算说的不对也不会难为情”。
事实上,为了一起上好《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朱振强和丁嘉已经准备了将近半年。这门课是工业设计专业为适应未来产品发展趋势而新开设的课程,在现实生活中智能化已经深入到产品的方方面面,而工业设计的学生对智能化技术并不了解,“以往我们开设这门课目标更关注在设计本身,因为不了解电子电气方面的知识,造成一些设计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很难落地。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调研后我们决定把技术部分引入到课堂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智能功能尝试。”朱振强说,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教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都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包括课程知识点的梳理、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衔接。
“跨学院合作开设《智能化设计》这门课,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一种尝试,学生将是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希望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能对智能硬件技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设计出更优秀的产品。”丁嘉说,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提供技术支持。
丁嘉第一天上课就有不少学生加了他的好友,周其明就是其中一个,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工业设计竞赛,参赛作品里涉及到一些电子结构,“加了老师可以随时请教”。
“工业设计是一个交叉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交叉领域的教师合作授课,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了财经、技术、设计、文化等模块课程的交叉选择,使得学生全面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更好地助力学生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该校教务处处长李继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