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15日讯(通讯员 方瑜莎 张悦 记者 吴俏婧)“同学们,你们都好吗?我是多么渴望能在课堂上看到你们青春的面庞和幸福的笑脸”,在网络教学刚刚上线的日子,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部分同学收到了一封来自该校社科教研部老师贺艳秋的独特问候信。
凌晨5点一封一笔写就的问候信
根据教学原计划安排,2月23号就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开学的日子,贺艳秋一直期待着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随着疫情的爆发,学校将课堂教学改为网络教学,并将开课时间调整到3月上旬。作为老师,她总是在想同学们的假期是怎样的呢?他们都还好么?他们在想些什么?
最初谋划写信的那天,正好是学校原计划开学的日子。贺艳秋不到5点就醒来了。“我躺在床上就想,本应是我和同学们在课堂相遇的日子,我们却不能回到校园,大家都被禁足家中,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手机,关注新冠肺炎的情况。”她就想到,在这个特殊时期以留言代替面对面的方式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而为了开展网络教学刚建的两个教学直播群,也使这个沟通方式有了可以实现的平台。“我认为通过写信的方式交流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刻,我希望能够给学生一点关爱,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仰,认清形势,激励学生以疫为鉴、励志勤学,践行中国精神。”
最终,这封信一气呵成,写的时候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她通过学习群向同学们发送了这封信。
这封信的背后是对疫情背后的思考
“面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什么?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我们懂得了什么?”在信中,贺艳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思考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封信,一是引导同学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力量,感受中国精神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引导同学们在疫情防控中,向上向善、致敬英雄,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同时我也特别想知道针对这次疫情他们都懂得了什么?他们应该懂得什么?”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她在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一场疫情,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是一个个体,它是奉献、奋斗和牺牲。此外,我们应做到律己,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应坚信知识与科学力量的伟大。”面对疫情,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贺艳秋希望学生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常怀梦想,胸有大义,肩有担当,勇于奉献。胡心怡是第一时间读到这封信的同学,她很认真的读了全文,“这封信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反思,贺老师借助疫情讲的家国情怀,离我们很近,让我们感觉到真实、温暖、有力量”。
整整34年的精神传递
信中,贺艳秋提到了疫情中彰显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以及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携手抗疫”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贺艳秋说这句话时,62字,一字不差,她早已将中国精神铭记于心。
贺艳秋就职于学校社科教研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本学期负责给公管1801、行政1801、新闻1801等6个班授课。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耕耘整整34年,贺艳秋深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处,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通过两个‘端口’的把控,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进口端,二是出口端。”“进口端”主要是解决课堂理论进头脑的问题,课堂上的贺艳秋善于用讲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而“出口端”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所讲理论的接受与运用,贺艳秋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同学们走进社会,让同学们到现实中亲眼看、亲手摸、亲自找、用心想答案。对她而言,这封《写在开课前的话》便是一个好的“进口端”。
“胸怀祖国,服务大众;充满理想,富有纪律;励志勤学,担当有为。”这是贺艳秋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对自已的要求。线上授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期待着与学生们春暖花开的相逢日。
该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古家军介绍说:“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思政教育只有入脑入心才能起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贺老师的这封信饱含热情,循循善诱,值得同学们认真读,用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