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指尖流转文化温度 浙外学子圆满完成“蒲公英”之约的第十四次传递

2025-07-31 17:56:05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高佳琦 缪雨汐

  浙江在线7月31日讯(通讯员 高佳琦 缪雨汐 )非遗手作、科学探究、国学经典、红色文化、户外劳动……今年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蒲公英”传统文化送教小分队前往金华浦江,开启十四年“蒲公英之约”,为杭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

  非遗承古韵:指尖流转文化温度

  “孩子们渴望接触真实的文化、参与更有深度的课堂。”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浙外“蒲公英”团队与杭坪镇中心小学越来越了解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基于这份共识,在课程设计上,双方默契地把握“传承”与“创新”间的平衡,让非遗文化有趣更润心。“我们要做非遗传承的践行者,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手里绽放新的生机”,23级小学教育专业朱同欣说出团队的心声。

  传统文化课堂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作指尖的温度、眼中的惊喜。当匠人工具与童真巧妙碰撞,孩子们真切触摸到了代代相传的匠心。

  红色铸魂脉:初心照亮成长之路

  “如何让红色文化变得可感可及?”团队创新教学形式,将党史学习与艺术表达相结合,从南湖红船的橹声到中共一大旧址的灯火,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到百年征程的壮阔,在带领孩子们制作书画明信片的过程中,红色经典不再遥远,信仰也悄然间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团队指导老师季康松表示:“我们不断摸索更适合孩子的红色教育方式。今年的书画明信片反响特别好,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超乎预期。这让我们坚信,红色信仰的星火,能在代际传递中永远炽热,照亮他们的人生。”

  劳动砺心志:汗水浇灌生命根基

  “这种在泥土和汗水中获得的体悟是书本无法替代的。”十四年坚持送教,团队深知劳动教育对塑造乡村孩子坚韧品格的重要性。队员们手把手带领一个个孩子握紧锄头学着深耕,当汗珠砸在泥土里晕开小泥点时,他们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是农事体验,在劳作的汗水中,“自力更生”的种子已经在队员和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从最初“带着课程去支教”,到现在“带着需求做课程”;从单一非遗教学,到“非遗+红色+劳动”融合课程——十四年来,变化的是送教形式,不变的是“蒲公英”团队对服务乡村教育的初心和热忱。这份跨越十四年的“蒲公英之约”,不仅承载着无数孩子的快乐回忆,更见证了浙外与乡村小学在教育共富道路上携手并进的坚定步伐。

  “夏令营的成功离不开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长期支持,这种校地合作模式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闭营仪式上,杭坪镇中心小学校长张红星对团队表达了由衷感谢。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让“蒲公英之约”延续下去,点亮更多乡村孩子们的梦想之光。

标签: 编辑: 吴俏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