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资料图片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今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把“五唯”视为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并表示这块“硬骨头”再难也要啃下来。
那么,当前我们的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困惑?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一“顽瘴痼疾”?近日,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之“教育评价改革趋势与路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明确目标
破“五唯”后要立什么
在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迫在眉睫。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褚宏启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是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殷切期盼,传统“五唯”评价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验,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当我们试图改革评价体系的时候,不妨审慎思考,我们的教育效果如何?
“今天的教育,要培养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和健康的身。”褚宏启分析,创新能力对应智商,合作能力对应情商。一个人既需要有智商又需要有情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
然而,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却让我们的教育在实现这样的目标时面临挑战。北京考试院原副院长臧铁军形象地说,一个有血有肉、蓬勃发展的学生被简单化、标准化、操作化地评价,形成了学生对分数的依赖,以考试为中心,导致学校拼命地抓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课时常常被挤占。
“育人比考试更重要。”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表示,从教育目标来看,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实际上不仅仅限于高考改革。要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系统里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调整教育教学。
“不能让分数和升学的数字意义,来定义我们的价值,作为衡量教育和教学的尺度。”臧铁军认为,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对于人的评价不能只看分数,只看学历,只看升学率。同时,我们需要解决好教育观的问题,要清楚什么知识、什么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
褚宏启认为,要平和理性地对待“五唯”,破除“五唯”不是不要分数,也不是不要升学,但是不能将唯分数、唯升学的作用无限放大。
优化手段
破“五唯”需要制度设计
论坛上,专家纷纷表示,我们需要在历史的进程中来辩证地看待考试和分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赵婷婷认为,任何评价标准都具有倾向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重点。“唯分数”“唯升学”在恢复高考之初是具有先进性的,同时“唯论文”“唯帽子”也是在应对高校国际发展趋势而产生。面对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教育评价的导向性亦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分数是对教育结果的量化,而有的能力无法量化,或者说不能完全地被量化。所以,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多元的评价因子。正如赵婷婷所说,采用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实际上都是评价多元化的体现。针对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评价,才能评价出复杂事物的多样性,才会更接近本质。
“通过考试方式的变化,产生倒逼效应,拉动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发生变化。”褚宏启建议,评价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入手,题目要从考查知识转变为考查能力,除了纸笔考试,应加入更多其他形式的考查。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也表示,我们的教育评价需要从单一走向多样,需要制度设计与文化认同。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兴趣,如何在评价中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臧铁军说,我们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要充分了解。这样,我们就要建立和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多元考查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讨论至此,话题由基础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招生中唯分数,让基础教育中试图有创新、有合作的教育方式倒退到“刷题”“刷分”和“满堂灌”;高校教师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让学术发表成为了论钱、论利益的“市场行为”。
刘志军很有感触地说,“我们高校唯论文、唯帽子,论文查数量、发表看级别、帽子看称号。要推荐一位学界有影响、学术有成果的教授,人事处一看他还没有称号,那就相当于没有帽子,就不行。”
辛涛提出,高等教育必须作出回应,必须要去调整和变化,跟基础教育对接起来。教师评价也一样,要看重“量”,更要看重“质”。
把单一评价的分数变成包括分数在内的多样化标准,是一种主要的解决办法。刘志军说,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都可以体现。
“可以通过‘分数’判断这个学生学习的状态,来判断他未来在学习某些方面应该如何改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所副研究员郭元婕提出的这种“分数”,是个性化的分数,是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分数,也不失为一种评价方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所研究员陈金芳认为,不唯分数,但也不能不要分数,可以通过改进考试内容和方式来提高分数的含金量;不唯论文,但也不能不要论文,而是要讲究论文的质量,注重论文的原创性与对社会的实际价值。
改善生态
给教师更多自主权
“这个‘唯’不一定从维度上来考虑,而是要从时空的角度,从一贯性的角度、适用的边界来考虑,破‘五唯’也不完完全全就是凝聚在这几个字眼上。”郭元婕说,因为“不唯”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与我国当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的确,我们不仅要“破”,而且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也许要从转变观念开始,从改变习惯开始,从转化理念开始,由此带动教育评价实践的改革,引领科学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破”更像一种生态系统的升级,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下硬功夫。它是一种缓慢的、根据生态状况随时调整的平衡性改革,是要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平稳性、科学性改革。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我们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我们提倡站在育人高度去上每一节课,我们提倡老师的言传身教。正如褚宏启所说,老师不是关注知识点讲授,而是关注怎么让学生更聪明一点,让他们的心灵更温暖。“如果教师这么想,他们跟学生说话的语气都会变的。”
有专家提出,这种育人方式的转变不仅要改革评价体系,还要给校长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更要降低班额,为教育实践者创造因材施教的大环境。
“如果校长和教师没有自主权,他们就没有积极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戴联荣说,有的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过于严厉,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重视。一个良性教育氛围,是教师可以安心、静心育人的环境,让他们有尊严、有成就感、有信任感。
“也要真正给高校以招生自主权。”刘志军表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不管什么样的素养,一旦形成,北大、清华、南大、复旦都可以应对。这就不是仅仅靠“刷分”能解决的。
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部主任王顶明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新技术研发成一种评价工具。在这个研发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更好的评价文化氛围,能把教育的慢变量、长周期的变量看作成长性、发展性和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