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出炉!今年浙江的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今日,浙江在线特别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学子——杭二中应届毕业生,目前已被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录取的高材生姜涵莼,与她的三年同窗一起,同写今年的高考作文。她笑说,这样就与杭二中同学同在战场,站在一起,为同学们的高考加油助力!
姜涵莼简介:
“中国版爱的教育”少年成长记录集《夏日风车》《双桨莼波》的独立作者。学余酷爱涂鸦、写作及外文新作的翻译,中学生杂志的专栏插画师。 三年前的杭州市中考探花,如今已被全美排名第三的芝加哥大学录取。
《我于万物之中》
作者 姜涵莼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为了自己的标准,还是为了他人的期望?
这个世界只知道我活在他人眼中的样子。
当这个世界透过身边形形色色的医生护士或是路人的眼睛向我窥探,它只能看见躺在担架上脸色惨白的我,我扭曲错位的膝盖,以及脸上表现出的痛苦,却无法直接触及我的内心。当我躺在推车上,经过春末夏初的浸透了栀子花香的医院门口,我看见一位微笑的母亲,一位躬身呻吟着的病人,一位匆匆跑过的护士。我只看见了他们展示给世界的样子,而无从完全得知他们的内心。这残酷而冷漠,但很现实。这是人与人心灵之间天然的隔阂。语言和艺术使得心灵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完全相交。这是一堵永恒的“透明的高墙”,是文明的开端人们就致力于消弭——却从未成功——的障碍。
而只有我清楚我有没有活给自己看。
我透过自己的头脑,能够感受到随着救护车的颠簸膝盖的晃动,听见脑袋右上方心跳监控的滴滴声,感受到疼痛和恐惧和其他一百万种情绪。但我不知道身边这位镇定的年轻医生眼里的我是怎样的。我能够看见这个世界,作为品评他人的社会的一员,但我唯独无法看向朝向自己的方向。这是最大的盲区,导致我永远看不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况且每一本书的读者千变万化,他们的观点也因着国籍、文化、职业和背景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没有作家能够预测自己的读者,也没有人知道应当以哪一群读者作为标准。我是我拥有的唯一标准。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为了自己的标准,还是为了他人的期望?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一个相互揣测的不可知的循环。但是确实有一些东西是可知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相互独立的心灵之中一些共性的东西:譬如下意识的善意,譬如本能的关怀。我们只需要抓住共性的、美好的那部分——幸运的是,这也是终究重要的那部分。这就是作家和未曾谋面的读者之间的默契;是面对流浪的地球几乎注定的末日之时,跨越大陆的“饱和式救援”的默契;是高考考场窗外沉默的车流和考生之间的默契。正是这种默契调和了“我”内心的标准和世界的期望。正是在这种默契之上,一个个根本意义上互不相通的灵魂却奇迹般地互相扶持,走到了现在。
于是我躺在颠簸的担架上,感受着脱臼的膝盖一阵阵刺骨的疼痛,也感受着我手中陌生而温暖的手,我身边陌生而关怀的声音。我想起研究员塔罗兰在抑郁而孤独的割裂之中抗争许久,最终说出的那一句:“此洞可通”。我看着医院的天花板在我因伤痛而有点模糊的意识中飞快地移动,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只知道我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因着人与人悲欢的不直接相通。而只有我清楚我有没有活给自己看,因着我是我所拥有的唯一标准。
我看见透明的高墙上一道和高墙本身一样永恒的通路。我看见纷乱的差异与鸿沟的旋涡之中一些岿然不变的元素。我看见我站在万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