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看书、拍毕业照……高考结束,高考生们旋即迎来“后高考”时代的丰富生活。媒体记者发现,如今的考生们在“后高考”时代表现得更为理性平和,以往人们印象中那种撕书庆祝、熬夜醉酒、疯狂发泄等过度放纵的不良现象,正变得少见。
如果说高考更多地是在比拼智商,学生在后高考时代更多地是在比拼情商,而能否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是情商的重要指标。倘若学生在高考后陷入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是自我调节情绪能力欠缺的表现。高考生大多正值18岁,在我国,这意味着他们成为了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高考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向全社会宣告成年的集体成人礼。长大成人意味着他们需要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完全负责,更要开始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因此,高考帮助年轻学子完成了心理上的一次飞跃,让他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过往十余年的求学经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未来的求学计划乃至职业规划。
高考结束不久,广大考生就要面对填报高考志愿这一重大考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说法虽略嫌夸张,但填报志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某种程度上,高考成绩决定了学生能进入哪一层级的大学,而志愿填报不仅决定着考生具体进入哪一所大学、就读哪一专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走向,其影响所及往往不止四年,而是数十年。明白这些,高考结束后的学子,还能肆无忌惮地放飞自我吗?
当有些学生在高考后开始近乎疯狂地组织聚会、睡懒觉、安排旅行时,另外一些学生已在为大学生活做准备。笔者几年前在北京某著名高校采访自主招生考试时,一位外地来京考生告诉我,他打算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备考自主招生测试之余,他已开始研究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而当时他尚未参加高考。当然,并非每个学生都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但明确的学业目标、永不懈怠的学习态度,应是每个对未来有追求的学子始终保持的状态。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在我国高校通常属于所有学生都要修习的重要课程,学习难度和面临的考试压力并不比高中阶段小,学生有必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开展学习。一些欧美国家有所谓大学先修课程,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平稳过渡,这种过渡既是学业层面的,也是心理层面的,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考在我国被赋予了太多的附加意义,但究其本质,高考只是一次学业测试。“高考”二字闪耀的光环更多地是社会和公众持续赋予的,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但也容易让部分考生产生些许迷失,把高考本身当成一个重要结果来追求,误以为参加完高考就完成了某项重大任务,此后就可以不用再努力学习,就可以好好放松放松,“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这实在值得所有学子及其家长警醒。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超过50%,这在国际上被公认为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的标志。因此,今年的高考有着非凡意义,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恢复高考42年后,上大学对于莘莘学子来说,真正从一个有难度的梦想成为跳一跳就能摸到的目标,正因如此,新时代的年轻学子更应以一种平常心看待高考。
高考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小结,它在求学生涯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对它的过度重视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产生较多负面后果。没有哪个拔尖创新人才是仅仅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功成名就的,相反我们看到了太多在高考中表现优异,而后却陷入“大时了了”尴尬境地的学子。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强调要扭转“玩命的中学,轻松的大学”这一不合理现象,那种以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观念,早就过时了。
从考生到家长,从学校到公众,唯有认识到高考只是事关升学的一次重要测验,真正为高考祛魅,才能不至于让年轻学子们为之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而年轻学子们更要明白,高考虽结束了,求学之路才只是从山脚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