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由教育部组织的“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多位教材编写、审查专家与西部三科教师近距离交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名师与西部教师通过讲座、说课、评课等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其中沙龙环节,多位专家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阐释观点,交流经验。
学科教育如何铸魂育人
主持人:各位嘉宾,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如何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精神,它的价值取向就是四个字——“铸魂育人”。说到这里,我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先锋人物、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于老师说:“我站在课堂里,两个肩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外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老师还说:“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开始歌唱了,主旋律就是铸魂育人。”铸魂育人也是统编三科教材的伟大使命。各位嘉宾,你们对此是怎么看的?
康震:以前我接触语文教材比较多,来临夏前在家里把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都翻了一遍。我是学文学的,所以有一个习惯,翻开教材就找里面有没有诗词。我在历史课本、道德与法治的课本里都找到了诗词,比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里有曹操的诗,在历史课本里有杜甫的诗,语文课本就更不用说了。我发现,在统编三科教材里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您刚才提到的铸魂育人,铸魂育人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思政教育,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毛主席曾说过:“中国人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地域广大,在全世界排第三;从古至今人口众多,而且英才辈出;文明源远流长不曾断绝,一直到现在还在滋养着我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但是生命力越发坚强。
正因为有着许多个不同寻常和非同凡响,中国和中国人民注定要对世界作出较大的贡献。我们教育学生,要让他们懂得国家和民族走到现在是何等的不容易,我们要为民族、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就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爱国主义的骄傲感、创造感,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断作出贡献的奉献情怀,应该是灌注在三科教材中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康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在国家层面,其核心价值追求是政治认同,也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第二,在社会层面,要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课程中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旨在引领和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做一个思想道德良好的人。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内容,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当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第三,在个人层面,课程中包含关于心理品质的内容,包括如何应对挫折、如何磨炼意志品质、正确认识自我等,还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上这些方面对一个人的成长是缺一不可的。
主持人:各科教学都要铸魂育人,但是道德与法治要走在前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包括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核心要素。
陈先云:我三十年来一直在人教社编教材。统编语文教材除了体现国家意志以外,还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此外还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弘扬民族精神。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都是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教育还要进行理想、信念的塑造,把育人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
主持人:王校长,您参加过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现场听习总书记讲话,感受怎么样?
王良:非常激动,跟现在一样,满手心都是汗。思政课在小学里是“薄弱学科”,不受重视,专职教师也不够。我在学校既上思政课,也上语文课。我上了多少节语文课,学生不一定能记住,但是以活动为主的思政课,学生却可能记一辈子,比如学生以后在考驾照的时候,就会想起课上讲过遵守交通规则。前两天我们和大学共同搞了一个教研活动,其中有个回顾小学生活的环节,场上场下大家哭得一塌糊涂,因为小学生活中很多感人的记忆永远也忘不掉。
主持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亲和力,要有感染力。
王良:是的,在课堂上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点,让学生产生共鸣,触及他的灵魂。
发挥好统编教材的育人作用
主持人:怎么有效利用统编教材,创造性地把课程教学与铸魂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请两位来自实践一线的老师谈谈经验和做法。
康利: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词和一对短语。两个词是“旗帜鲜明”和“润物无声”。旗帜鲜明,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要唱响主旋律,让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润物无声,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我们不能对青少年光讲大道理,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
主持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叙事,我们要发挥好这个特点。
康利:一对短语,就是“超越知识指向观点,超越功利指向精神”。思政课要讲知识,但绝不只是背一点儿知识、考一点儿知识,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发现知识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思想和观点。今天我们走向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还需要超越功利指向精神。
主持人:康震教授,您每一次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评点、每一次在《经典咏流传》的鉴赏都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呢?
康震:我很认真地看过统编语文教材,包括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的教材。我觉得从教材来讲已经非常好了,当教材定下来之后,教师就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无论哪一门课,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我们有很多教师讲课的时候,有知识无情感,这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重要原因。教师自己被教材化了、被知识化了、被技术化了。我自己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学生喜欢某门课,是因为他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这门课的化身。
主持人:您的学生都喜欢您吗?
康震:我希望他们都喜欢我。学生喜欢老师实际上是对老师和课程的加持,这种加持对教师是一种激励。教材里凝聚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智慧,需要教师把这些东西传递出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他要做有情感、有知识、有智慧、有理想、有激情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点燃学生。
主持人:课程育人、教材育人,说到底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在育人,所以教师的工作是在培育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信任。
陈先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想还是要立足文本,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这是语文课的特殊性。比如在统编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已经占了10%以上,革命文化涉及国旗、国歌、国土、领袖和英雄人物等方面,统编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
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主持人:请几位专家,围绕用好统编三科教材、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对西部的教师提一点儿建议。
康利:我特别希望教师在上课时想清楚并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带学生去哪儿,二是学生在哪儿,三是怎么去。带学生去哪儿,这是方向和目标,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特别要把握住教材中灵魂的东西。学生在哪儿,提醒思政课教师,要搞清楚今天的青少年是怎么想的。只有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怎么去,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很好的设计活动,包括一些思辨性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思政课一定要以情动情、以人育人。
陈先云: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个原则叫文道统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应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落实、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分主次,也不分先后,是融合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王良:思政课老师,应该成为忠实信仰的铺道者、科学真理的传播者、鲜活理论的塑造者、核心价值的传播者、教学改革的创新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统编教材对思政课教师备课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收集素材,这个过程大家要能耐得住寂寞。作为校长要重视思政课程,要让教师有获得感、幸福感,有尊严,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
康震:我还是想谈一下教材。教材的编写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教师要在教教材过程中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教师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站在教材编写者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文及一些栏目设计背后的深意。我们处在网络时代,教师学习的速度、质量和效率,有时候还不如学生,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自觉性。
主持人:康震教授提醒我们,教师面对教材,其实是面对着一大批智者,面对着巨大的智慧,面对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面对着世界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所以教师要有敬畏心,要虚心学习,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走在前面,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最后,请四位嘉宾每人讲一句寄语。
康利:做一名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陈先云:希望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康震:讲好语文课,幸福一辈子!
王良:思政课要有温度、有情感、有色彩,让我们做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汪瑞林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