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暨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修会7月16日在京举办,研修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各地高校、小学的150多位代表与会。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与教学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遵循新时代德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德育体系,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小学德育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认为,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关乎其一生的生命样态与生命品质,也关乎其能否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德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育课程,是实现小学生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德育课程经历了恢复与重建、探索与改进、丰富与完善以及深化与提升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小学德育课程展示出不同的适应方式与反应模式。在崭新的历史时期,小学德育课程应当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为祖国的德育事业作出贡献。
小学德育教材,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不断演进。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钟晓琳认为,理想的德育教材要体现顶层设计,具前瞻性、引领性,编写逻辑充分考虑到学习进路,力求知识、信息的准确性,栏目设计的适量、适切,参考或扩展资源的便捷性等。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德育教研员张新颜认为,教材提供的知识不是让学生记住知识本身,而是让学生以知识为工具进行学习和探究。要让儿童在教材中看到自己、表达自己、发展自己。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生活事件激发儿童经验从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转变,促进儿童审视经验的价值,激活、唤醒学生经验。
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进行专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教研员曹增坤认为,无论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抑或是儿童成长的需要,都要求教师掌握问题解决学习这一方法。而这一方法的核心是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涉及的问题,恰恰都是学生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生活领域内所要面对的诸多实际问题。她总结出了七类比较典型的问题,包括学生困惑的两难问题、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生活技能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建立地理现象与本质相关联的问题、对生产生活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的问题、辨析和解释史事的问题、体现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等。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习惯养成,不仅是德育教师的使命,也是学科教师的使命。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刘慧认为,小学教师的使命是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小学教师要具备德育素养,包括上好德育课、体现学科育德、实现活动德育、构建生命课堂、实施人本管理、营造温馨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和成为优质自己八个方面,培育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