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熊晓琳:被“秒”抢的思政课

2019-09-16 14:25:30 来源: 中国教师报 记者 崔斌斌

  最受本科生、研究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什么样?被学生“秒”抢的思政课又是什么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给出了答案。

  这个“很老很老的学姐”用一节节“配方科学、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课把自己与很年轻很年轻的“00后”间的千沟万壑填平;用“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的思政课,“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理论‘说家常话’”,成就了学生“代代相传”的好口碑。

  大学的思政课被“秒”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可能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曾体验过,许多大学生也没有经历过。但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却常年“享受”被“秒”抢的感觉。“盯住熊晓琳,学好思政课”是北师大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因为只要能“抢上”熊晓琳的课,就意味着这学期的思政课有了受益匪浅的保证。

  熊晓琳的微信头像,是她站在一片黄绿相衬的花草间,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样子。这是她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她对思政课的态度——拥抱。

  “良师必定学者,学者未必良师”

  1992年,自称北师大“土著居民”的熊晓琳从经济学专业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

  “学校的《政治经济学》缺老师,正好你有经济学背景,就来上这门课吧。”这个安排,让原本并不是纯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熊晓琳走上了思政课教师之路。

  “我记得当时一部分人给我传来‘同情’的眼神,觉得我怎么混的那么‘惨’。”熊晓琳回忆道。当时,思政课并不是热门课,甚至有点被“边缘化”。

  有人说,要“爱一行,干一行”。可在熊晓琳看来,其实更应该是“干一行,爱一行”。“只要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把职业当事业来做,把课讲好,待学生好,就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很多见到熊晓琳的人都夸她年轻,她觉得这或许就得益于思政课的正能量。

  “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你会发现它能给你带来特别多的快乐,那不是金钱和地位能够衡量的;你的思想会影响到那么多人,你在学生成才路上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你会觉得做这种事情特别有意义、有价值,从而激励自己一直往前走。”熊晓琳说。

  在她看来,现在各种发展空间和平台特别多、特别好,思政课教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强起来”,要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而不只是一份职业来做,这样就不愧于思政课教师这个头衔。

  “如果说专业课教师上课是从‘零’开始的话,那么思政课教师上课就是从‘负’开始。”在熊晓琳看来,思政课确实遭受过许多“偏见”。“一方面,学生认为专业课更‘有用’,而思政课似乎都是些‘虚’的东西,还没那么接地气,所以多少会有所排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确实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只讲干巴巴的理论,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所以要从‘供给侧’进行改进提升。”

  思政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熊晓琳认为,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教学艺术,其实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从20世纪90年代到当下的2019年,熊晓琳发现,如今思政课确实“热”了起来,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报考思政方面的研究生,这让她很欣慰。

  在熊晓琳看来,上好思政课要学会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讲政治就是指这门课不单单讲知识体系,还要进行价值引领;讲科学就是不能用大道理或大话去“压”人,要把学理讲透,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心服口服;讲故事就是“说家常话”,用鲜活的案例和灵活的方法把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一方面要把理论讲透,一方面还要不回避问题。当下的社会改革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熊晓琳说。

  “良师必定学者,学者未必良师。”熊晓琳认为,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深、悟透,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但是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者,并不是必然能当好老师,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家并不是天生的,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掌握教学规律,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真正组织好一堂课。所以教师必须在不断提升自己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二者缺一不可。

  而熊晓琳在这两方面都下了苦功,且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把和“00后”学生间的“千沟万壑”填平

  “60后”的熊晓琳看上去很年轻,而且充满激情,但如今的本科生已经是“00后”。“差3岁就有代沟,我和学生差了许多个3岁,是不是双方之间已有千沟万壑?”熊晓琳半开玩笑地说。她在授课上不敢掉以轻心,第一件事就是深度了解学生。

  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每学期熊晓琳都会对学生进行3次问卷调查,从而真正了解学情。

  第一次是开学的第二次课,熊晓琳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建议、要求,以及学生存在的困惑。“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二次是学期中,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评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建议。“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感知,通过调查、改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次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熊晓琳请学生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并给出新的建议。“此时的建议可能无法在这个班实施了,但为我带下一个班提供了一些参考。”

  熊晓琳认为,“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除了问卷调查,熊晓琳还在课堂上开展了另一项活动——“新闻分享”。

  “如今的自媒体这么发达,学生会关注许多资讯。我们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确分析看待各种问题。”在一些课上,课前10分钟,熊晓琳都会让学生讲讲最近发生的新闻——她会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这项任务,并指导学生怎么进行选题,兼顾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学生做好PPT后,熊晓琳还会进行评价。

  “学生对这个环节特别感兴趣,他们讲的内容有时分析不一定很到位,但因为对这种学习方式和新闻事件感兴趣,所以特别积极主动,报名非常踊跃。”熊晓琳说。

  “主题发言”是熊晓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又一特色做法,也深受学生欢迎。“我会选择一个大的题目,下设不同的子题目,让学生根据兴趣分成小组,下去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作品,可以是MV,也可以是PPT,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常常给我意外的惊喜。”

  据了解,这一做法从20多年前就开始,每年熊晓琳都会结合热点,精心设计不同的主题,比如以前就有“WTO与中国”“我所了解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农问题之我见”“我所关注的民生问题”……

  “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收集梳理材料,进行研究并制作成作品分享,能够加深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时候,教师就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满堂灌。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讨论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发挥的舞台。”熊晓琳说。

  在深耕教材、讲清理论之外,活用素材也是熊晓琳课堂的一大特色。

  “音乐和舞蹈极具感染力,因此在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都会找来相关的音乐或舞蹈视频,让学生在歌声或画面中更深切地领悟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酷爱音乐的熊晓琳说。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春天的故事》是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我的要求不算高》让中国梦更接地气……

  令人意外的是,熊晓琳用500多个歌曲或舞蹈视频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阔历程串联起来。

  在这样的方式之下,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内容,反而变得非常鲜活。学生不禁感慨:“原来思政课也可以这么生动!”

  不为人知的是,每个音乐或舞蹈视频,熊晓琳都会从N个版本中选择最佳的那个,如今还在不断补充。

  除了课堂教学,熊晓琳在现实中也和学生交朋友。

  “我是大家的老师,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熊晓琳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课堂上公开。有学生交不起学费,熊晓琳知道后先垫上了,还安慰自尊心强的学生:“不着急,等你工作以后有了钱再还”;有学生因室友怀疑自己偷东西而不敢回宿舍,熊晓琳就进行开导;有学生在恋爱中产生了困惑,也会听听熊晓琳的建议……

  “每隔一段时间,熊老师都会抽出时间来和大家聚在一起,有时带我们去她家吃饭,做我们自己的DIY套餐;有时邀请我们去她家看一场电影,谈天说地;有时带我们去公园散心、做游戏,让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孩子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已毕业的研究生耿幸宏回忆起来,仍以有熊晓琳这位导师而自豪。

  思政课教师的“黄埔军校”

  采访前,熊晓琳在微信上给记者传来一张照片,照片的横幅上写着一句话——遇见“晓琳”,终身受益。

  那是2018年熊晓琳给北京高校思政课新上岗教师培训后,结业联欢晚会上学员们对她的真诚感谢。熊晓琳坦言,那一刻自己特别感动,“做的这一切都值了”。

  培训新上岗教师,是熊晓琳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熊晓琳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早在2012年,熊晓琳工作室就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此后,她正式承担起每年培训高校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

  从第一年培训60人,到今年培训200多人;从第一年只有北京高校思政课新上岗教师,到今年培训学员覆盖全国,工作室的培训效果显而易见。

  在培训过程中,熊晓琳针对新上岗教师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思政课建设和师德教育、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异地教学(井冈山)等五大模块培训内容,并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其中,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微格训练”,对于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教学技能的新上岗思政课教师极为实用。

  “按课程分组,每个学员上15分钟的课,其他学员听课后对比自己互评。”熊晓琳补充说,“我们也会把这15分钟的课录成视频,让学员自看自评,此外还要把视频发给专家,由专家对每个学员的教学进行诊断点评。”

  有学员感慨,这样的方式仿佛就是给自己的课堂做一次“核磁共振”,授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暑期3周的集中培训时间,熊晓琳和学员还会组织趣味运动会,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一系列娱乐活动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熊晓琳总是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给自己“加戏”。在新上岗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熊晓琳工作室又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新媒体手段也不能少”,工作室依托微信公众号——北京思想青年,建设移动课堂,不断拓展青年教师培养的时空维度。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三级体系:新上岗教师培训,领进家门,扶上马,送一程;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定期的能量加油站;“北京思想青年”,移动课堂、落户“云端”,指导不间断。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为北京市培养了7期近600名新上岗教师,一位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少走了许多弯路。因此,这一培训被学员亲切地称为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黄埔军校”。从2019年起,工作室开始承担全国的培训任务,第一年已经为全国培训了100名思政课教师。

  在熊晓琳看来,如果自己还算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专注、自律、完美主义这些特质就是她重要的保障。

  “未来,我希望在课堂上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熊晓琳仍在不断追寻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熊晓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北京高校思政课“熊晓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标签:熊晓琳;熊晓;学生;思政课;政课 编辑: 隋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