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以美食为媒 杭州这个社区食堂让中外学生找到“家的温暖”

2025-04-22 16:49:01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姚涓

  浙江在线4月21日讯(通讯员 姚涓)当中国传统饺子遇上五国青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小和山社区食堂举办的“包饺子,代际融合交世界朋友”活动给出了答案。活动现场,来自五个国家的18位大学生,在社区食堂负责人涓涓及社区志愿者“英阿姨”的带领下,体验包饺子的乐趣,感受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

  “英阿姨”带队,让国际学生感受“社区温度”

  作为小和山社区的“明星志愿者”,郑九英多年来已帮助超千名国内外学生解决住宿、生活难题,被大家亲切称为“英阿姨”。这次活动中,她手把手教留学生们擀皮、调馅、捏褶,还分享了中国饺子的文化寓意。“饺子象征团圆,希望你们在社区食堂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英阿姨的暖心话语让现场笑声不断。来自越南的同学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虽然形状有点奇怪,但英阿姨一直鼓励我,还说‘馅多才是福气’!”活动现场,国内外的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月牙饺”“元宝饺”等经典包法,还有很多自创形饺子,还体验了硬币放在饺子里寻找幸运儿。

  美食+社交,社区食堂成“国际会客厅”

  小和山社区食堂自开业以来,凭借时尚的环境、多地区菜品口味和亲民的价格,迅速成为周边居民和学生的“网红打卡地”。此次包饺子活动更凸显了其“代际融合”的特色。

  活动现场,食堂负责人涓涓向在场学生们介绍了24节气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感知自然、顺应天时的文化基因。它不仅是指导农事的历法,更深深融入中国人的饮食、养生、节庆与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时间符号。

  “特别感谢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会龚同学用手机记录过程并剪辑成片,未来将在食堂循环播放。此外,活动后还要建立‘小和山国际美食群’,定期组织烹饪交流学生们还给活动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我们的食堂我们的厨房’。”涓涓告诉记者。

  “我们想打破‘食堂只是吃饭地’的刻板印象。”食堂负责人涓涓表示,“这里可以是年轻人的社交平台,也是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

  未来计划:打造“15分钟国际生活圈”

  据悉,小和山社区食堂后续将推出更多融合活动:比如“我跟奶奶学做菜”系列,邀请社区老人传授美食手艺;“世界厨房日”,每月由不同国家学生主导美食制作;“饺子公益计划”,学生包饺送给独居老人等。

  “看到大家吃饺子的幸福感及合影时欢乐表情,我们就知道做对了。”负责人笑道,“下次活动,或许该教他们包包子了!”

标签:代际融合;英阿姨;社区食堂;饺子;学生;美食;小和山;中国人;负责人;国际 编辑: 吴俏婧
相关新闻

近日,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小和山社区食堂举办《包饺子,代际融合交世界朋友》活动,18位来自五个国家的大学生在社区志愿者“英阿姨”带领下体验包饺子,感受中华美食文化。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会经典包法,还促进了文化共融和社交互动。社区食堂成为“国际会客厅”,计划推出更多融合活动,打造“15分钟国际生活圈”,成为年轻人社交平台和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