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语文学科组)
2019年是“新高考”改革第三年,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第二年。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总体思路为“求稳不保守”“求新不刻意”,“求稳”指传承浙江卷多年来传统,命制风格上保持基本一致,让学生“不感到意外”;“求新”指在方向、内涵上体现新课标理念、新考改精神,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一、突出“立德树人”,强调语文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有功能,坚持以“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所选语料格调积极,富有教育意义。比如语言文字运用第2、3题“国家宝藏”,落脚“文化自信”;第4题警示人们要远离毒品;实用类文本阅读“苗绣”,介绍中华大家庭中一种美好的艺术形态;文学类文本阅读《呼兰河传》(节选),从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温暖,美好,又生机勃勃;古文阅读《<宗子相集>序》,主人公宗臣“宁瑕无碔”的品格追求,值得学习;古诗鉴赏《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塑造了一位有文人雅兴又不失勇武本色的将军形象;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题呈现“仁者”心怀天下之“忧”。
题目表述注重激励,追求正向引导。如语用题第6题,要求考生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写作题“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其中“创造生活”用语,对正处于成长关键节点的青年来说,饱含鼓励和期待,能激发考生“我的生活我创造”的自豪感。
二、创设“真实情境”,体现“实践性”要求
重视在考生个体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战”能力。
所谓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考题努力接近人们日常的语文学习内容、方式。比如阅读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为考生提供三则与“苗绣”有关出处不同的材料,符合人们通过阅读了解实用性新知识的阅读常态。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在保证文本的文学品味、暗合新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之外,也接近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读经典”的普遍要求。古文《<宗子相集>序》语料看似有难度,但题目设置贴近课内知识,切合“读懂浅易文言文”的高中生古文阅读的“真实”水平。
注重在语言运用语境中考查学生能力。比如,第1-4题,继续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标点使用、语病等,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名城”“超级真菌”“芬太尼类物质”等当下热门话题,富有生活真实感;第5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逻辑进行“填空”;第6题,要求学生看懂“流程图”,隐含“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之外,也正是这个“读图时代”真实情境的体现。
三、注重“典型任务”,凸显“综合性”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多种多样,“真实情境”题目的解答也不应过于受限,也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答案尽量“开放”多样,即在保证设题科学性的同时,避免那种问题层层设限而答案指向单一的情况,把较充分的思考空间、个性展示机会留给学生。比如第10题,要求考生“简析语言特点”,之所以考“语言特点”,一是因为它包括修辞、用语、句式、语气、风格等诸多内容,学生可以多角度回答问题;二是因为“语言特点”更贴近文学作品本质,更能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且学生又难以用“答题套路”应对。还有第12题“叙事特点”、第20题“如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等,都呈现“开放”多样却不简单的特点。
解题需要“综合”能力。毫无疑问,只需某种单一能力就能回答的试题已越来越少,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解答的题目渐成趋势。不言而喻,今年的作文题最能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特点。“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直接提问“你怎么对待?”固然是应试收紧话头的需要,但与以往相对模糊的“对此你怎么看”相比,它连用四个“你”,直指每一个“我”的意味更为强烈。而“我”的各不相同,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留出了足够大的个性发挥余地、综合能力展示空间。学生在理解、写作中,除了联想、想象能力,对生活的理解、规划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外,可能还需要热情的投入、正确价值观的加持:考生要细读材料,摸准问题的背景,即“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积极处理与他人关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然后是“我的生活我创造”,点燃展望“新生活”的激情;学生进而可以畅想“如何对待”,或尊重“读者”(他人),或与“读者”(他人)对话、交流,或不为“读者”(他人)影响或左右,或既尊重“读者”(他人),又不为“读者”(他人)影响或左右,或引领“读者”(他人)等。不仅可以写“怎么对待”,更可以深入地写“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有没有其他的对待方式”等。
总之,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命题思路清晰、一致:求稳求新,体现新课标理念、新考改精神,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数学
(数学学科组)
2019年是浙江省高考改革数学文理合卷考试的第三年,试卷进一步稳定了考试的要求与形式,稳固了考查的基础与重点,稳妥地进行了调整与优化。
一、稳定依据标准
试卷严格遵循《201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全面覆盖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难度稳定。
试卷保持各题型题目数量的稳定,题型考查功能的稳定,试题表述简练精准,考点清晰,梯度明显。
试卷面向全体考生,为不同基础、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都提供了适当相应的思考空间,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
二、稳固考查重点
试卷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贴近高中数学教学实际。稳固考查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高中数学主干知识,试题的设计注重通性通法。
试题关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第7题要求理解分布列、期望、方差的概念,再分析计算;第8题要求在理解空间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定角度的大小关系。
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注意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7题可以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转化问题;第19题以证明线线垂直为基础,寻找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第20题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构造不等关系;第22题以基本的函数为背景,常见的问题为基础,常用的方法为手段设计问题,通过新的设问角度、新的解题策略、体现了问题的新高度。
三、稳妥调整优化
试题对问题的设计不断优化,设问由浅入深,总体计算量适当。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的题目都体现了一定的层次。第20题、第21题、第22题三题的第(I)题分别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抛物线的准线、函数的单调区间等最常见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放低了起点,为三题的第(II)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分解了难度。总体上体现了入口容易、深入稍有难度,能充分反映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学习成就感的思路。
有的试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思考分析,兼顾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第15题既能从曲线方程的角度思考,也能利用椭圆定义简化计算;第10题通过计算发现数列项的变化规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4题用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和三视图相结合,体现数学文化的意义。
综上所述,2019年全国高考浙江省数学试卷,进一步稳定了文理合卷后的考试要求与特点,体现了稳中有进的思想,做到面向全体考生,合理区分,正确引导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