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馆门口排着长长的队
昨天,有家长给快报热线85100000来电:西湖文化广场前面的三个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都排出几十米的长队,难道是暑期“打卡族”出现了?首席记者 张娜
30户家庭里
只有六七户是来“打卡”的
西湖文化广场果然在排队,三条长长的队伍,从三个博物馆门前排出,顺着广场花园,首尾相接,还能看见拉着行李箱排队的。
队伍里,基本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少数是老人陪同,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大多数是小学生,有的眼神充满期待,有的可能累了不说话,还有的在读幼儿园,隔一会就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还有几分钟才能排到呀?”
队伍里,有对小夫妻挺惹眼。两人推着小推车,8个月大的儿子睡得呼哧呼哧:“儿子喜欢家里的恐龙玩具,本想带他来看看,竟然睡着了,不过来都来了,自己先看看吧。”
记者现场采访了约30户家庭,有不少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绍兴等地,他们都说,带着孩子游杭州,博物馆几乎是必备选项。其中只有六七户是杭州伢儿,都是来打卡第二课堂的。
三年级女生妮妮和奶奶来逛自然博物馆。问她好不好玩,奶奶客客气气地说“总能学到东西的”,结果小姑娘头也不抬,说:“无聊死了,这里都不知来多少遍了。”
绍兴爸爸带着儿子来杭州打卡
科技馆门口,摆出一块“参观限流公告”,上面写着:今年暑假(7月5日起)实行场馆限流措施。展厅留存人数达1500人时,启动限流措施,暂缓入场;展厅留存人数达2000人时,暂停入场。
一位妈妈急匆匆问保安:“师傅,我们省博打过卡了,科技馆还能打吗?”“这里不行的,不是第二课堂打卡点,那里才是。”保安师傅指着旁边的自然博物馆。
她儿子小李站在旁边,个头挺高,开学读高一。
“我们学校布置了打卡作业,要求看四个馆,不是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行的,要拍照,写心得,开学后上交给团支部评奖。”小李刚从省博出来,了解了河姆渡文化、先秦、南宋等历史,回去写啥,还没有思路,“先把卡刷完最要紧”。说完,就和妈妈奔赴下一个场馆了。
自然博物馆的出口,一位绍兴爸爸带儿子刚打完卡,他的儿子小亮虎头虎脑,因为喜欢恐龙,求着爸爸带他来杭州。
“我们打卡要求一个月一次,能学不少知识。趁暑假带他来杭州,玩也玩,卡也打,一举两得。”爸爸说,前面排队,看着队伍挺长,不过移动起来很快的。
等到记者离开时,天突然下起一阵急雨。家长们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继续排队。
有的觉得来过必有收获
有的觉得形式主义
采访中,家长们对第二课堂打卡博物馆的要求看法不一,有位奶奶说,孩子假期里没地方去,出来逛博物馆,总比待在家里看电视强。
一位爸爸全程乐呵呵,摸了把女儿的麻花辫,说:“凡走过必有收获,我女儿上次来看恐龙,后来看到超市买回来的恐龙面包,她都能说出是哪种龙,很厉害的。”
有位妈妈带着儿子5分钟逛完省博,20分钟逛完自然博物馆,说:“都是形式主义,只为打卡。里面讲解员很少,孩子只能自己看看,啥印象都没有。”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
启迪孩子好奇心想象力
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
其实在国外,博物馆研学很普遍,国外的博物馆里,常有老师带着孩子,有时在一幅画前坐下来,一讲两三个小时。
卖鱼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罗才军,带队去过不少国家,2018年去美国,逛了好几座博物馆。
“国外的博物馆研学已是课程化,理念和国内不同。就说引导员,带我们逛的是个退休的艺术教授,这位教授带着20多个学生,一座馆一座馆地讲解。每个馆里最好的藏品,他都能说出来龙去脉,孩子们提的问题,也能完美回答。有时遇到特别珍贵的藏品,他就让学生坐下来画一画,再和大师作品作比较。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罗校长说:“最后那位教授对我们的孩子评价很高,说他们有当地高中生的鉴赏水平。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体验、对比,真正和远古实现了对话。”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也很认同博物馆学习的重要性。
她说,对学校的学习来说,博物馆学习是个补充。博物馆除了场地和学校不一样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也不一样。比如在历史博物馆中,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粗略地了解。而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博物馆则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大家深度学习,这都是书本上没有的。
拓展视野,拓展知识面,启迪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孩子发现并坚持自己的爱好,博物馆研学有很多正面意义,这也正是第二课堂要打卡博物馆的初心。
为什么博物馆研学会流于形式?
罗校长说,一是和博物馆本身的配置有关,国外的博物馆有知识渊博的志愿者,而我们博物馆里的志愿者主要是维持秩序的,讲解员较少,家长带孩子走马观花,粗粗一看,就结束了。
二是和家长没有这方面意识有关,“有些家长不在乎孩子到底看了什么,或者说,逛馆带来的直接效能,看起来并不如做几道题收效大。很少有家长会问,今天你逛了博物馆,有什么想法,拍下什么照片,一起来做个照片说明,介绍你的游览路线。这种游览后的反馈,大部分人不会做。”
事后有反馈,知识才能被激活
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说,博物馆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要求。去博物馆学习前,要有了解,中间要带着主题学,事后要有反思,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博物馆的学习是深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事后一定要有反馈,比如把看过的展说出来,这就是一个知识被激活的过程,才能内化自己的东西。”
六年级女生一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年妈妈都带她来一场生日研学之旅。去年去了澳门、香港,其中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去逛澳门科技馆。
“女儿喜欢建筑,去澳门科技馆是她的梦想,科技馆是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贝聿铭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也把此作为自己的目标。去之前,我们先了解了不少相关知识,里面最新的展是什么,有哪些4D影片播放等。关键是了解这个建筑的设计、意图等,都让女儿觉得离梦想更进一步了。加上里面的科技知识,也是新的知识拓展,非常好。”一然妈妈说,走进一所城市,一定要去博物馆,因为这是融合了地区、城市文化的样本,能从一个馆,看到城市的变化、文化的代表。而且,无论之前做了多少功课,一旦身临其境,身体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感受是非同凡响的。
“去这些场馆,最大的收获用一句话形容:可以和历史面对面地连接,看到历史背后的文化。”一然妈妈说。
团队学习效率更高
罗校长说,杭州有40多家一流的博物馆,如果有心去看,会是非常好的资源。
两位校长有些观点不谋而合——团队学习更好玩。
丁校长说,博物馆学习不要一个人去,采用小组合作,甚至年龄都可以打通,中高低年级一起更好玩。
罗校长说,大家可以组成小队,进行体验式学习。去前有准备、有目标、有研究、有讨论,回来之后有共享。这样,才能变游为学,最后成为真正的“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