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 通讯员 房敏婕 范乃武)它像舞台,人人上台当模特扮导游,变着花样“谁不说咱家乡好”;它又像电视台,每周进行校园版“时事开讲”,人人变身时事评论员侃侃而谈,观点激烈碰撞……它更是浙江工商大学把“老师的思政课”上成受学生欢迎的“我的思政课”的创新表现,提出并实践这些教学方法的,就是有着31年教龄的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詹真荣教授。
创意来自蝉联两届“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的他
提起思政课,很多大学生第一反应就是“枯燥、难理解、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在詹老师眼里,思政课不应是老师或者学校“剃头担子一头热”,应该变成学生想上、爱上的“我的思政课”。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融入课堂呢?作为蝉联浙江工商大学两届“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导师”的他,采用了创新授课的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活”。
为了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詹老师从2012年开始,逐步运用“家乡美”和“时政评论”教学法。目前,这两种教学法日趋成熟。
“告诉你们一个你们所不了解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每次《概论》课堂,詹老师会请几组学生用PPT的形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乡,用5分钟展示家乡最美最有特色的一面。熟悉的地方有情怀,学生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往往能够把家乡发展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来自湖州安吉县的沈同学在本学期“家乡美”教学环节中自豪地为同学们讲自己的家乡十几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样板,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记者了解到,沈同学在上詹老师的课前,很少深入思考家乡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沈同学做了大量功课,家乡的旧貌新颜和《概论》的里看似干巴巴的理论联系起来了,让他豁然开朗。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但让上台展示“家乡美”的同学直观受益,更让听讲的学生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地变化,主动做到将课程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论》课本第八章第五节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5分钟辣评时事热点,学生秒变“名嘴”
“疑似考研泄题事件后,我们不该仅仅对‘这次没有真正泄题’而松口气,反而要反思在考研出题方面、人员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共享单车废墟堆出现了,它不会只出现一个,有可能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昔日共享单车,今日共享垃圾,除了政府监督企业自律,投资者们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下次在做投资决策之前勿再盲目跟风了?”一件件新鲜出炉的时事热点,一番番麻辣点评,一个个犀利的观点,此时,记者感到这不仅是思政课堂,更像新闻频道的主播台;詹老师、学生们像欣赏得意的作品一样,在精彩之处,禁不住为秒变“评论员名嘴”的大二学生们鼓起了掌。
“我创立时政评论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去主动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培养政治敏锐性,意识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使学生提升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詹老师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时政评论小组以十九大为主题,选取报告亮点,讲解自己的学习理解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聚焦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解。
“家乡美”、“时政评论”教学法让教育内容更加突出生活,让教育方法从灌输转向自觉。詹老师说:“每到这两个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即使课堂结束后,有些学生仍在微信群、qq群互相讨论。这个学期,我的助教在同学们的微信群里共整理出了约10万字的《概论》课程交流讨论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时政评论这个环节是比较感兴趣的,说明这个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真心喜欢。”
带学生出书,把报告“写在大地上”
詹老师还把《概论》上到课堂外、上到杭州市区外,引导学生把社会调查报告写在“大地上”。从2012年至今,每学期,大二的学生都会被詹老师带到社区、村庄等基层去进行实地调查,从确定调研题目到田野作业、与不同群体访谈、再分小团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虽然《概论》只上一学期,但很多同学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发现思政课并不是一门乏味无用的通识课,可以让我们认识自我,增强国家认同感,提升法治意识,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肩头的那份责任。”
每一份交上来的学生社会调研报告,詹老师都会看了又看、改了又改,每年,这些凝结着浙商大师生思政课成果的作品都会由学校结集成《观察“两富”、“两美”浙江》发行并出版,作为丛书主编,詹真荣老师说:“对于思政教育来说,知识点虽会遗忘,但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思想品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是长久的。思政教师要不断想办法让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所谓润物细无声,成为学生心田的春雨、人生路上的明灯。”
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课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课前从“文本”到“生活”,用家乡美传达价值理念;课中从“作业”到“作品”,用时评表达深刻思考;课后从“教室”到“基层”, 用实践服务社会。创新探索让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实了、活了,思政育人取得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