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30日讯(通讯员 赵蕾 金昱如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针刺后的硖石灯彩在灯光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
近日,一支由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调研硖石灯彩文化,传承传播工匠精神”实践服务团,在嘉兴海宁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为传承硖石灯彩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为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硖石灯彩为海宁的三大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著称,在灯彩界富有盛名。在海宁市政府的支持下,硖石灯彩在当地的文化传播也达到一定的高度。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赵昶老师带领6名同学进行深度的硖石灯彩调文化研,通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走访硖石灯彩专业生产公司,拜访灯彩手工艺人,让学生感受物华天工,领略匠心巨制,发扬灯彩文化。
探访博物馆,全方位了解灯彩
硖石灯彩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海宁南关厢古街是硖石灯彩文化的一个载体。在此地,实践团参观了中国非遗灯彩展示馆,对灯彩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灯彩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海宁博物馆的灯彩馆里,实践团成员们欣赏到了耗时600多个工作日手工制成的文辉阁灯彩,并了解了各种形式大小的灯彩,有礼品用的壶瓶灯,以红楼梦为故事背景的珠帘伞灯,还有观赏用途的鲤鱼跃龙门等。
“硖石灯彩在制作工艺上比其他灯彩要精细很多,观赏性也更强。点灯之后,硖石灯彩更加美轮美奂,归功于匠人在细节上的用心!”队员梅一凡说。
三访非遗传承人,感受匠心巨制
带队老师赵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就是匠人手工艺的传承,而获得手工艺人的第一手口述资料,又是深度调研的根本,因此,实践团最重要的行程就是探访硖石灯彩的几位传承人。
胡金龙先生是硖石灯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40多年的硖石灯彩手工传承经历。提及自己的传承感受,孙杰先生多年的经历归结于耐心,他感慨道,“制作硖石灯彩是一件极其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很辛苦的,能坚持这么久,我都佩服我自己。看到这些年硖石灯彩的业余爱好者越来越多,硖石灯彩的对外交流也在加强,我打心底高兴。”
团队成员郭徐青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靠的都是此般坚守初心的手工艺人,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传播,是他们日日不知疲的匠心制作,硖石灯彩得以扬名。这样艰苦坚守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赞扬学习。这次的参观看似是以手工艺品为主体,但我们从中汲取到的非遗精神更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工厂寻访,探索手工非遗与机械化的平衡
与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硖石灯彩面临的最大的考验就是传承问题,硖石灯彩的业余爱好者虽多,真正传承融汇精髓的传承人却少之又少。因此,培养青少年对硖石灯彩制作的爱好成了重中之重。
实践团参访了海宁硖石灯彩有限公司的工厂,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械化批量生产之路,在经过总负责人一番介绍后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完全被机器替代是不可能的,而机械制作的灯彩失去了手工制作的时间沉淀之美。
针对硖石灯彩的商业化之路,队员们经过讨论,运用本专业的知识,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即让硖石灯彩回归最本真的功能——照明,将硖石灯彩打造成极具美观又能提供良好照明功能的工具,使之能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有实用价值的物件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赏品。也因此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生活,得以发扬传承。
在不断对硖石灯彩文化追根的路上,队员朱梦君感慨道,“硖石灯彩的传承需要的是政府社会的支持,而非传承人的苦苦坚守,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做好对文化的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