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29日讯(通讯员 吴应倩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在余杭针对传统文化开展一场关于“良渚文化申遗”的暑期调研活动。
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一带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田野考古发掘,发现了良渚遗址,此后开始在良渚考古发掘,成立遗址管理所,前后几十年,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和保护从未停止。终于,2012年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良渚申遗进入倒计时,争取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申遗是所有余杭人的期盼,凭借的不仅仅是考古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努力,更是所有余杭人民几十年共同的努力。
一条国道 一座古城
1987年,为配合104国道拓宽工程,考古学家在横穿大观山果园的国道旁进行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莫角山宫殿遗址。而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是“良渚古国”的“王城”。而国道竟然是从古城中间穿了过去,破坏了遗址的完整性。
是继续按原计划修建国道呢?还是绕道保护古城呢?这样的难题好像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从不缺席。原104国道部分叠压遗址本体,繁忙的车流对宫殿遗址形成综合污染。为了遗址开发与保护,当地政府下了决心,耗时两年,投资2亿,把104国道祥彭线南移,迁到古城的城墙外面去了,变成了我们现在的104新国道,2016年12月12日起原路段被永久封闭。
旧馆改陈 华丽归来
良渚一直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是余杭悠久历史文化的桂冠明珠,良渚博物院是收藏良渚遗址考古成果、展示良渚文化价值内涵的重要平台。良渚博物院这次陈列改造和重新开放,无论是在良渚遗址的保护历史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征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渚博物院的前身是1994年建成的良渚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建成开放新馆。改陈前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反映的主要是10年前的考古认识,而最近10年是良渚考古理念革新进展最快的十年,于是从去年8月开始良渚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改陈,改陈后的博物馆依然分为一个基本陈列和一个临时陈列。基本陈列包括三个展厅“水乡泽国”、“文明圣地”和“玉魂过魄”,临时陈列是一个特别展厅,展现了相关人员为保护遗址做出的所有努力和成果。
改陈后的良渚博物院汇集了多家馆藏,遴选出了更多、更典型、更能反映良渚价值的文物充实到线上,共展出文物600余件,并普遍使用低翻身玻璃,3D打印和多媒体技术,让“物”说话,力求全面立体地讲清楚良渚遗址是什么,良渚文明有什么。
遗产教育 代代传承
余杭的中小学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关于良渚文化的宣传活动,甚至很多班级会集体组织一次参观博物院的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支小朋友的参观队伍。
和其中的一些小朋友交流得知,一些小学还会开设关于良渚文化的兴趣课,并配有文字教材。一位小朋友在采访过程中非常开心地说到:“书本上玉器的图片,能在博物院里看到实物,感觉非常新奇。每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为生在良渚而自豪!”能让小孩子对于文化有如此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良渚文化教育必定是极为成功的,也一定能得到发扬和继续传承的。
在良渚一小和二小等一些学校中,也会举办良渚文化绘画等一些其他比赛,优秀作品被放在良渚博物院的特别展厅中进行呈现,作品中展现了小朋友们对于良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于良渚文化符号的灵活运用。
良渚博物院的讲解员有时也会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良渚文化的相关知识,并组织互动活动。金牌“讲解员”钱慧英不仅会去学校讲解和参加有关活动,有时还会去到余杭的社区进行良渚文化宣讲,“为了良渚文化能成功申遗,大家需要对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了解更多,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
正如良渚博物院总策展人高蒙河所说:“申遗的核心是为了传承。”那么申遗的过程本就是将文化传承的过程,当申遗成功之时,良渚文化也必定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