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33岁副教授罗文这一年过得很辛苦,手上有4个国家级课题的同时,讲了几年的专业课“加速器原理”又花了大半个学期重新备课,甚至写出英文讲稿。
罗文的同事彭老师这一年也很辛苦,所讲授的课程被评定为“不合格”停课一年,这一年里听了同事们的无数次课,又试讲了不下10次,终于被允许再次登上讲台。
罗文和同事们的“辛苦”,源于学校的“一流本科工程”。按照计划,地处三线城市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要争取用3到5年时间,进入省重点建设一流大学前列。目标能否实现?近日,记者专程到学校寻求答案。
“放心课程”挤“水”课树“金”课
“最重要的是课程。”南华大学党委书记王汉青说,他2016年初上任,此前在该校做过7年副校长。王汉青说,自己在高校工作了30多年,发现世界上著名高校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极其重视课程建设。从2016年开始,一项名为“放心课程”的评选开始了——希望用若干年时间,让全校90%的课程“放心”。
“加强本科教学,就是要挤除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水分,包括课堂、实习、考试等。”主持此项工作的教务部部长刘泽华说,“放心课程”就是希望建立机制,挤马虎应付的“水课”,树质量精良的“金课”,至少让80%的课程达到合格放心。“强调的是过程。”他说,全校1400多名教师2600多门课程,通过校院两级125名督导的评价、学生的打分、同行的听课,以及最后学校组织的现场抽查,认定了75门218名教师的课为“放心课程”。
“过五关斩六将。”年轻女教师尹岚如此形容这个过程,她上的是“大学物理”课,花了好大功夫,还做了微课,一一解答知识难点。她的努力也有回报。学校规定,“放心课程”的课时费乘以1.5系数,且是教师职称评审的量化指标之一。
“创新研究院”校企协同创新育人
9月28日,一个名为“南华大学东莞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机构在东莞桥头镇悄然出现。“共同研发、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学生就业,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王汉青这样概括其功能。像这样的创新研究院,学校还先后在浙江上虞、诸暨和长沙建立,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与创新模式。
“上虞已经有5个老师长驻。”学校教务部负责此项工作的张志军教授介绍,为弥补学校地处三线城市的先天地域不足,学校近年来一直“走出去”多方寻求合作,长三角、珠三角企业众多,学校借助校友等资源主动上门,目前已建成了4家创新研究院。其中在与上虞的合作协议里,对方将给学校提供2000万元启动资金;有着2600多家企业的东莞桥头镇,双方多次洽谈协商,最后筛选出140多家企业与学校对接,建立了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节能与环保新材料创新中心等6个中心。学校零距离办学,科研课题、成果转化、创业就业甚至学生实习实训都有了好的平台,3个班100多名学生即将成建制地到桥头镇实习。但对方图什么?
“企业有什么难题我们联合攻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订单培养或者优先提供。”张志军说,如镇里的医院,学校就可以派专家进驻。
“船山人才工程”激发活力
从英国回来的博士彭超没有想到,到南华大学工作能直接被聘为副教授;49岁的唐小卿也没想到,自己能从教研室主任直接被提为附属医院副院长,且成为“船山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能在5年内获得科研启动经费60万元,并且一年能拿到特殊津贴20万元。
“内陆欠发达城市,待遇又不高,要留住人才,必须在政策上机制上做文章。”校长张灼华说。为此,学校在吸引人才、激发员工活力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除创新人才引进办法外,学校还实施三个梯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即“船山人才工程”,目前已遴选出三个层次共51人,力争到2020年,形成第一层次10名左右能带领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战略主导人才、第二层次50名左右能带领和促进本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产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200名左右潜心教学科研与医疗工作并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教学、科研的矛盾在南华大学也不复存在。学校对专业教师分类考评,教师可根据实情选择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长于教学的教师再也不会为科研成果少而发愁了。
奖励额度大幅提高,课时费提高,收入增加,“幸福午餐” 免费,许多教师说,这两年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去年我还被选送到美国访学一年,今年又有团队成员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搞“人因工程”的李鹏程副教授说,尽管团队人手极其紧张,但大家干劲十足,因为“活力被充分激发了”。
一系列改革尝试,这3年南华大学的变化有目共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9个;2018年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24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名列省属高校第5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来自世界各地1250所一流高等院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72所中国内地高校,南华大学以内地高校并列第65名首次上榜。(李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