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傍晚,记者来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这两周正值新生军训,可一踏进校园就被眼前浩浩荡荡的“跑步大军”吸引了眼球——学生们有的身着军训服,有的运动装备齐全,不过他们的手里都握着一只手机,沿着校园跑,跑到一个点就拿出手机定点打卡,接着往下一个打卡地点跑去,阵仗有些浩大。
从本学期开始,衢职院在大一大二学生中推出手机APP跑步模式,要求学生一学期跑够42次,每次达到一定的标准,并将此纳入体育课考核评分标准中。
APP上打卡,校园惊现千人“跑步大军”
“我今天跑了2公里。”刚跑完步气喘吁吁的杨泳琪告诉记者,他是机电数控专业大一的学生,“最近军训有点累,跑得稍微少一点,之前每次一般都跑5公里。”
学校为男生和女生制定了不同的标准,男生每次要在7到13分钟之内跑2公里,女生则是7到13分钟之内跑1.5公里。“这个标准还好,大部分同学觉得可以承受,有的还自己加跑量。”杨泳琪说。
记者从APP后台数据库中看到,全校大一大二有4461名学生参与跑步打卡,平均每天有2000人在跑步,平均每人每天跑步里程数在2.3公里左右,也有不少学生每次跑十几公里。
曹婧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大二的学生,也是学校武术社团的社长。每天傍晚社团训练结束以后,都会带上社员一起打卡跑步,几乎每天都要跑5公里以上,有几次也跑了十来公里。
“我们跑步打卡APP里有个排行榜,经常能看到跑了十几公里的同学在那‘霸榜’。”曹婧笑着说, 现在用自己的跑步里程去“刷排行榜”已经成了同学之间比较风靡的一件事了。
衢职院设置了两个跑步时间段——早上5点30分至7点、晚上5点30分至10点,学生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跑步打卡才有效,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晚上跑步,不过也有例外。
大一应用英语专业的方舟娅就是坚持校园晨跑中的一员。每次跑步她都会选择早上6点30分从寝室出发,打开跑步APP,根据软件随机设定的打卡地点开始跑步打卡。
“其实我以前也不怎么运动的,学校要求跑步打卡以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晚上跑步,我早上起得早,索性就晨跑。虽然也就1.5公里,但一开始跑还是会觉得累,跑久了都养成习惯了,一天不跑就觉得难受。”方舟娅说,自从坚持晨跑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和体质都变好了很多。
一学期跑满42次,跑量不够体育成绩挂科
学生跑步如何监督?衢职院公共体育部老师根据近几年学生体质测试大数据,详细科学地制定了校园健身跑计划,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总跑步有效次数不得低于42次,每次跑步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里程方才有效,每天只记有效次数一次。
学校设置每天早晚两个时段,学生以学号登陆软件,在规定时间内,按系统随机生成的校内3-5个坐标点(以手机导航定位为准)形成的规划路线,男生每次要在7到13分钟之内跑2公里,女生则是7到13分钟之内跑1.5公里。“我们制定的这个标准相对来说是中等水平,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达到这个要求。”衢职院公共体育部主任郭大勇表示。
除此之外,还有不要求距离和时间的自由跑和约跑模式,计入总里程,不计有效次数。学生在客户端,除了可以查看自己运动次数和总里程数,还能实时关注运动排行榜。
不仅如此,衢职院将运动跑与体育课程成绩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期末,未达标者期末成绩最高以59分记。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跑步,学校每一年度还会对男女生个人总里程数排名前50的,给予额外奖励。
让大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
以往,不少高校也都实行跑步打卡考勤制度,比如衢职院往年就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规定时间内统一组织学生跑步,由学生会工作人员手工打卡,也尝试过用校园卡刷卡考勤。不过前者耗费人力且统一组织学生情况较多,后者也有漏洞,比如学生只要将校园卡交给准备去打卡的室友,让室友帮忙刷卡,自己就可以逃避课后锻炼;或者,有的学生直接在打卡地点刷卡,然后坐下看书,等到半个小时一到便立马离开。
“我们选择跑步打卡APP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防作弊’功能,要让学生实打实地锻炼。”郭大勇说,大学生体质连年持续下滑,之前实行早晚锻炼制度,但由于监测困难,老师们耗时耗力监管,却难以落实到位。使用手机跑步APP打卡后,除了能实时监测外,还能够量化和细化锻炼标准,软件系统还可以根据个人运动大数据分析出步幅和频次,规避了学生代跑作弊的可能。
“我们要真正把学生从寝室里‘拉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跑起来。”郭大勇说,跑步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运动形式,学生只要开始运动了,就逐渐会形成运动习惯。“不管是强制打卡也好,还是和期末考评挂钩也好,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这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衢职院坚持学校健康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将健康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整体环境中,也把健康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我们这次设置学生跑步打卡的过程中,也把校园环境融入进去,定点打卡让大一新生更快地熟悉校园,了解校园。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让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郭大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