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琳 倪雁强)2月15日,中国美术学院开启“新年第一考”。
早上7点,考生已经在雨中排队候场。今年,中国美院的杭州考点史无前例迎来6.5万人次的考生,比去年多了1万人次。
全国共有7.9万人次报考中国美院,计划录取本科生1770名,考录比例为45:1,平均每个考场,仅有一人录取。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环境艺术”专业,考录比例近120:1;排在第二位的是“图像与媒体艺术”专业近75:1。
考试第一天,四个考点共有15700人次赶考,场面壮观。第一天的考试科目有“中国画”、“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艺术理论”、“图像与媒体艺术”等。
其中,书法专业和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再次被古诗词“折磨”,用篆书写冷僻的唐诗,用“风雨送春归”画一张国画,考生们都画了什么?
篆书不会写,空了好几个字
中国美院的书法考试,简直是一场识字量的比拼。你没有看错,考大学要拼识字量。
因为,书法专业的学生,要用“篆隶行楷”四种字体写作品。其他字体都好说,篆书是最费劲的。
昨天国美的考题里,要求用篆书写唐代诗人刘言史的《题十三弟竹园》:“绕屋扶疏耸翠茎,苔滋粉漾有幽情。丹阳万户春光静,独自君家秋雨声。”
这么冷门的一首诗,连杀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唯一的浙江选手刘洋都表示“没读过,不熟”。
那是当然,从《全唐诗》的犄角旮旯里挖出来的考题,考的就是措手不及!
当然,对于书法专业学生而言,诗歌是否熟悉不是重点,重点是,里面的字能不能都写对。记者在现场发现,许多学生在考题上用篆体打了不少草稿,显然是对某些字拿捏不准。
也有同学,在正式下笔以后,还有想不起来的字,就空着了。
“‘扶’字无论如何想不起来。”一位考生在结束考试后苦着脸说,“写了一个偏旁,完蛋了。”
事实上,书法专业除了考书法、篆刻创作外,古汉语也被纳入考试项目。
可见国画书法专业对绘画以外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视。
“风雨送春归”怎么画
相比书法考试的冷门唐诗,“中国画一”的考题算得上非常“仁慈”了。毛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可谓脍炙人口。
不过,会背是一回事,会画是另一回事。用国画表现“风雨送春归”,该怎么画呢?
又是一屋子抓耳挠腮的考生。
有的考生干脆不构思,刷刷就下笔。然而画出来的山水、花鸟,并不见得能贴上诗句中任何一个字,“离题万里”,可见是在“默写”烂熟于心的旧作。
但也有用心的考生,在试题上圈出一个“春”字,打算在这个字上做文章。
“我觉得要表现春意的话,还是要有一点特色。”来自江苏的考生小丁在交卷后告诉记者,“为了表现春意和风雨,我画上了湿润的绿叶。”
小丁说,她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确实也训练过相关主题,“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题在画室里都是练过的。”
自2017年起,“中国画一”的命题创作中出现古诗文考题便引起热议。
2017年的考题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去年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给了考生发挥的空间。今年1月5日举行的中国美院“三位一体”考试中,中国画的考题为“天气晚来秋”。
看来和高考作文一样,“押题”是个运气活儿,考生应该多看看《中国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