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小城大学 共谱未来

2019-06-21 07:48:25 来源: 海宁日报 记者 钱海飞 通讯员 潘申

  

  大道融杭 跨区域协作率先“牵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与杭州接壤,历史上曾归属杭州府的海宁,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诞生了一大批“影响中国的海宁人”。潮水浸润了多少文人雅士的诗篇,更为当代海宁发展培植了文化厚土。

  多年来,在“融杭”和“接沪”战略指引下,市实验小学、海宁一中、海高、宏达等学校纷纷与上海、杭州等地的知名学校结对合作,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等全阶段对接,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海宁需要大学,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呼声日渐高涨。但是,以一座县级城市的体量,如何才能吸引来高校,乃至一流大学的青睐?

  2007年前,恰逢杭州高校第二轮“外迁潮”,市区高校一所所搬离,有的就把目光放在了紧邻下沙的海宁西部。时不可失、失不再来。海宁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让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先后落户,建成并接纳了数千名学生,为校地合作率先做出了探索。

  优越的区位、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在多方努力下,2013年6月14日,海宁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开始了双方并肩前行的历程,也为全省作了示范。

  

  融入湾区 打造校地合作“模范生”

  2014年6月开工,2017年10月启用,历时3年、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海宁人以中国速度、工匠精神建成了美丽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校园。

  硬件打基础,软件添光彩。海宁的满满诚意为浙大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浙大也发挥其创新优势,为海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际校区启用,国内外高素质科研人才纷至沓来,为海宁培育着新动能。

  2017年12月26日,海宁与浙江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初,我市出台《关于印发〈海宁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制定30项海宁与浙大合作项目,至当年底,有23项取得突破,突破率近80%。

  海宁与浙大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如今,已有浙大9名专家学者成为海宁智库顾问团成员,占总数近20%,为海宁发展出谋划策,多个建议被吸纳到我市重大战略推进和项目评审工作中。2018年,全市共有7个项目邀请浙大专家参与专家评审会。

  医疗合作惠民生。2018年1月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妇保院,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海宁分院,名医专家优质技术大量下沉我市,快速提升我市妇幼保健水平。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分别开展科室合作。

  校区共建亮点纷呈。海宁协助浙大共同推进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发展,成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筹),浙大剑桥金融科技CEO班开班,浙大ZIBS鹃湖大讲堂开设,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高等教育研讨会;吸引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合作的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科技部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法功能高分子国际中心、数脉链研发中心、华为实验室等在国际校区布局。

  去年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中,浙江大学提出了“高水平、强辐射”的战略部署,探求怎样从服务杭州到服务整个大湾区,进而对长三角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持续发展中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为双方携手融入大湾区,在区域大交通、产业大平台、民生大发展等方面铺就了一条黄金之路,正成为校地合作的“模范生”。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浙大是一台重要的‘发动机’。”在今年5月22日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仪式上,浙大校长吴朝晖表示,浙大要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的作用。

  海宁携手浙大不断激发着人文优势,汇聚各方人才,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前沿,劈波斩浪再出发。

  创新转化,共建浙大国际科创城

  孟夏草木长。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如鹃湖畔郁郁葱葱的树木,强劲的生长力扑面而来。

  在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北侧,投资9.7亿元、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鹃湖国际科技城科研示范基地项目于去年开工,本月,项目东区组团基础及地下室中间结构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落户海宁以来,国际校区不断释放着“溢出效应”。在这里,鹃湖国际科技城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引领着未来海宁的发展。环绕鹃湖,国际社区、国际酒店、国际街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文体综合体等已经启动规划、建设,以国际校区为起点站的杭海城际铁路正在建设,2021年通车,半个小时就可到达杭州,一座科技人文生态新城正在海宁城东崛起。

  近年来,鹃湖国际科技城与浙江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嘉兴首个跨国研究中心——生物医学高科技跨国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华为仿真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落户鹃湖国际科技城;经浙大牵线,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海宁)国际中心在我市挂牌成立,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丹麦专利交易中心等十余家国际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作,已积累了上千件有效国际专利;我市有关单位与浙大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半导体晶体与材料设备技术研究院;2018年我市与浙大签约校企合作项目8个,合同金额500余万元。

  今年3月26日,市委十四届80次常委会会议召开,明确指出要抓住国际合作办学的先发地优势,加快建设浙大(海宁)国际科创城,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全省大湾区、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努力成为引领未来海宁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县级市,能引进浙大这一级别的高校,在全国不多见。正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美国硅谷,鹃湖国际科技城将依托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锻造高质量平台,打造成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鹃湖国际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芳表示。

  时光回溯,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整体启用时,一座纪念雕塑也正式落成:一排展开的书卷,书页上镌刻着爱丁堡大学一段久为传颂的隽永格言;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校训:“学习与劳动”;浙大校训:“求是创新”;海宁精神:“敬业奉献,猛进如潮”……更多空白的书页,等待着这个校园未来的合作者书写。

  在海宁携手浙大6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探寻双方合作发展,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全新引擎的“密码”——

  小城大学 共谱未来

  潮城东望,1400多亩鹃湖水光潋滟。在风景如画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以下简称“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内,莘莘学子秉承着“求是创新”精神,砥砺前行;头枕碧波,湖畔的“海宁硅谷”鹃湖国际科技城正强势崛起,成为钱江北岸强劲搏动的科技创新新引擎。

  海宁与浙大携手6年来,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各领域合作,成果斐然,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校地合作的全新篇章。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6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探寻双方合作发展的“密码”。

标签:海宁;校区;国际;浙江大学;长三角 编辑: 吴晓婷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