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战“疫”时期如何调整情绪?听听浙外心理学教授的建议

2020-02-14 17:59:44 来源: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亚兵

  浙江在线杭州2月14日讯近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人情绪变得越来越恐惧、焦虑,甚至有时会一触即发,变得特别敏感,容易暴怒;有的人也会因为长时间宅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而烦躁不安;有的人稍有点不舒服,就会疑心自己是否被传染上了;

  上述种种表现都属正常,是人在巨大灾难面前的自然流露,许多人都会出现这些情况。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调整好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呢?对此,浙江外国语学院心理学教授高老师给我们带来以下建议: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恐惧、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疫情动态难免让人产生恐慌、紧张而想要逃离,这是大脑边缘系统中杏仁核的自动反应;也会有曾去过湖北的人想要隐瞒,不想被隔离,那是因为人在灾难面临时,常常会采用一些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不愿意接受现实,认为否定了它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的表现;还有的人会过度解读信息,头脑里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尤其是对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让人更加焦虑。对待这些消极情绪的最好方式是接纳它,与它和平共处。具体可以这么做:静下心来体验一下自己有哪些情绪,对自己说出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很多人都会出现这些情绪,不是我这么特殊,也不是我这么脆弱,这也是人生理上应激的反应。静下心来体验一下自己恐惧紧张焦虑时身体的感觉,可以从头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臀部、腿部、脚部一点一点去感觉和感受,采用有意识、不评判、开放的态度去感知。也可以用腹式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冥想去放松自己。

  其次要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家人之间可以用说的方式把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要给情绪一个出口,这也是缓解消极情绪的比较好的方式。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谈论一下自己的情绪,可以说,“听到这个疫情,我也有点恐惧、害怕”,“我有点紧张、焦虑和担心”,也可以鼓励家人表达他的感受,并表示认同和理解。家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增进彼此间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然后要正确了解疫情。目前有关新冠状病毒有很多信息,应接不暇,有的人整天都在刷手机,看各种各样的信息,一有什么消极的信息,就会恐慌起来,整日里,情绪就会随着这些信息而上下波动,这是自己在吓自己。要知道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情绪与我们对新冠状病毒的认识紧密联系的。这个时候,我们要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信息,科学认识疫情,不轻信传言,对有些信息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偏听偏信。要充分相信和信任我们党和政府,相信和信任医生。积极关注正规渠道的防控信息,学习掌握防控知识,从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治疗疾病的新进展信息中,不断坚定自己战胜疫情的信心。

  最后要接受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疫情,我们不要采用否认、逃避等方式去应对,而是要接受这一现实,积极应对。首先,用合理的想法去代替自己头脑里的灾难化的想法,如用“如果隔离了,我就当是休息一下,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也对他人负责”这个合理的想法去替代“如果隔离了,我的生活就会一团糟”的灾难化的想法,消极情绪的强度就会降低。其次,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如果每天不停地刷手机,看这类信息,事必会整天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里而不能自拔。所以,除了每天有必要了解一下重要的信息外,其他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好。今年春节,我们过了一个史上最长的假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陪伴家人,与家人多交流沟通,自己也可以制定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运动计划,保持平和的心态,变坏事为好事。

  作者简介:

  高亚兵,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心理学教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浙江省兼职督学,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常驻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心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8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出版著作《学校心理辅导》、《中小学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4部,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权威和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

标签:情绪;浙江省;焦虑;恐惧;隔离;消极情绪;心理;害怕;疫情;家人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