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幼儿  

恐惧疗法:“吓一吓”更健康?

2018-12-29 11:58:38 来源: 广州日报 记者 黄岚

  一直以来,惊悚的场景或电影都带给我们毛骨悚然的感觉,然而最近却有研究表示,强烈恐惧的情绪可以让大脑活动水平下降,从而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更少焦虑,还能缓解疲惫和压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科技头条

  喜欢被“吓破胆”

  这是什么心理

  恐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但现实生活当中 ,还有很多人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惊吓之中,比如,喜欢在深夜看恐怖片、喜欢逛主题公园里的“恐怖屋”,越“恐怖”排队的人越多。而充满冒险精神极限运动更是许多人的最爱,就算是尖叫着也要挑战自我去完成。

  恐惧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被吓”,任职于匹兹堡大学的恐惧社会学家玛姬·克尔做了不少研究。这些年来,她不断造访世界各地的骇人景点,希望能够通过那些令情绪和心灵震撼的经历,去探索——恐惧如何触发我们的生理机制,又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理感知。

  玛姬·克尔和她的研究团队在恐怖屋的地下室设立临时实验室,让购买门票的人参与实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超过250人在进入恐怖屋之前和之后填写了情绪问卷,通过脑电图对大脑活动的测试结果,研究者们发现,对于那些感到无聊或疲惫的人以及那些经历过非常恐怖和惊险刺激的人来说,恐惧的情绪会让他们的大脑活跃程度降低。换句话说,恐惧造成的刺激,能够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愉悦——甚至比跑五公里更令人放松。

  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当我们与其他人一起“被吓”时,这种“放松”效果会翻倍。或许,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爱看恐怖片、玩云霄飞车、去恐怖屋探险……偏要让自己吓破胆的最大原因。

  专家解惑

  居安思危,人类更易深陷恐惧

  在这个世界上,你最害怕的是什么?老鼠还是蜘蛛,被人欺骗还是被人抛弃?虽说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知道“害怕”的感觉,但从对恐惧的反应角度看,人和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动物的恐惧与理性思考无关,常产生于此时此地它能看到的事物。比如说,老鼠从不会担心食物有毒与否,只担心近在眼前的猫;兔子不会担心食物中有农药残留,也不会对千里之外的老虎感到恐惧。”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博士李雅方告诉记者,人类既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拥有语言的生命”,我们拥有认知、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其他动物却没有。因此相对于动物的恐惧而言,人类内心的恐惧显然要复杂得多。

  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所说——人类天性忧伤,从呱呱坠地起,死亡的阴影便如影随形。于是他们变得过于敏感,害怕一切潜在的伤害和威胁。即使一切歌舞升平,他们也会居安思危。

  “恐惧”对人类而言,属于“非单一性”的心理机制,既像被触碰到触角时畏缩的蜗牛那样简单,也相当复杂。国梅奥医学中心研究显示,在电梯、公交车、购物中心等地方很容易令人产生恐惧,因为密闭的狭小空间容易激发焦虑情绪,让人对环境产生极度不安全感,失重状态也容易让人极端恐惧。除此之外,蜘蛛恐惧症、深海恐惧症、密集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李雅方表示,只要我们将刺激事件或行为认作即将发起攻击或存在威胁,恐惧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或许你也发现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千奇百怪的“恐惧症”不断浮出水面。究竟哪些因子左右了我们的恐惧?恐惧又如何反映出我们不为人知的自己?

  “恐惧体验”是体验危险情境的最安全方式

  看着牙医钻别人牙齿时,自己也会感觉到锥心之痛;与他人一起乘坐云霄飞车、观看恐怖电影时,更会被其他人的嘶吼、尖叫与泪水,推上恐怖的高峰。无论我们喜欢还是讨厌体验恐惧,都很难否认我们对它的敬畏。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受惊吓”时所体验到的,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状态?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在恐慌期间所体验的高唤醒状态,也可以在更积极的情况中得到体验。”李雅方告诉记者,所谓“唤醒状态”,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体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换句话说,“高唤醒状态”就是情绪在生理上被激活的程度指标,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引发情绪的强烈程度。

  比如,在感觉情绪沮丧时想去看恐怖片,其实是无意识地训练大脑去思考或体验恐惧,这相当于心理学的“暴露疗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恐惧体验能给我们一种成就感,是人类体验危险情境的最安全方式。“在恐怖屋中的体验,其实是在经历‘他人的恐惧’。我们虽然没有真正面对危险,但却有机会体验一种极端的恐惧情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是恐怖电影、游戏或小说中的人物。然而我们心里清楚,自己能够控制整个事态发展,并随时回到现实世界中。”

  李雅方还举例说,极限运动也是如此。“恐惧本是一种对危险情境的不安,而危险性正是极限运动的魅力所在。但人们选择实地体验‘虎口脱险’的刺激,并不同于真实跌落悬崖。因为在体验极限运动时,参与者有着更多的自主感。”

  正视恐惧

  才能消除负面情绪

  如果你对高度感到恐惧,位于多伦多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大楼的“边缘漫步”,可能是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然而并非每一种“恐惧”都能令人大脑放松,无论是害怕老鼠、害怕蛇、害怕考试、害怕上台演讲,还是害怕被批评、害怕失去亲人……恐惧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

  不久前,牛津大学研制一套VR(虚拟现实)心理治疗方案——让病人在虚拟情境中面对自己害怕的情景,以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新意识到自己所害怕的东西其实都非常安全。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戴上VR头盔后直接“面对”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还在虚拟情境中加入了搭乘火车等情景,让患者明白现实并没有想象中可怕。治疗结果发现,在病人完成测试回到现实生活后的当天,无论是走在马路上或是到超市去购物,他们的恐惧症症状都会大大减轻。

  “恐惧情绪其实是我们对危险的反应,人类时刻体验着所谓的威胁带来的恐惧情绪,并作出‘试图逃避’的经典行为模式。”李雅方解释,并不是令人恐惧的事件本身对我们产生了影响,而是对于所谓的“恐惧事件或情景”的认知评价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说对于考试的恐惧,如果我们认为考试是对自身学习状况的检验,适当的恐惧心理就能够成为我们复习的动力;但倘若我们把它看作评定自我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恐惧很容易就会演变成焦虑了。”

  蛇、蜘蛛、电梯、陌生人、高度、黑暗、雷和闪电、飞行、狗和牙医,《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选出“人类最害怕的十大事物”。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让我们惊叫和不寒而栗的东西。“人类总是认为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是因为生活中存在太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缺乏自主感总是容易让人陷入‘恐惧’漩涡。”

  李雅方说,“无论恐惧的来源是什么,正视这种体验所带给我们的感觉,相当重要。”(记者 黄岚)

标签:恐惧;情绪;体验;大脑;恐惧症;害怕;危险;恐怖屋;焦虑 编辑: 赵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