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从来都是各种流感爆发的高峰季节。最近,医院的儿科更是人满为患。孩子一旦生病,手忙脚乱的宝爸宝妈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最好的医院,挂漫长的号、排无休止的队、打各式各样的点滴……场面堪比春运。一趟急诊下来,一家人去掉半条命。
■那小孩如何才能顺顺利利地度过流感高发季节?是不是必须跑医院才行?在孩子生病这件事上,我们到底走了哪些弯路,又有哪些常识是家长必须掌握的?为此,笔者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唐彬秩,他也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们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这些情况,大可不必跑医院
孩子生点小病是好事,不要有点症状就往医院跑
比如,小孩有轻微咳嗽(咳得晚上睡不着,咳得呕吐的剧烈咳嗽除外)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不一定要给孩子使用镇咳药。咳嗽本身是个保护性措施,侵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需要通过咳嗽的反射结合痰液的分泌才能被排出体外,对于病程的恢复是一件好事;且长期频繁使用中枢性强镇咳剂对孩子的大脑存在不利影响。
再比如,小孩大便稍微有点稀或者轻度腹泻,家长立马给孩子吃止泻药,这也不是科学的,止住腹泻的同时也阻止了细菌、病毒的排出,不利于致病菌在肠道的清除(家长可以补充一些益生菌,不一定要用强力的止泻剂)。另外有些家长一旦孩子喊肚子痛就给孩子吃止痛药,这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增加病因尚不明确的腹痛被误诊误治的风险。
发烧通常也是一种小孩正常的免疫反应,细菌病毒感染到体内以后,身体要动员很多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去吞噬这些细菌病毒,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发热,从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细菌被吞噬清除,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代谢、排出,这对建立完善的免疫功能是有好处的。因此37.5℃左右的轻度发热多喝水即可,但超过38.5℃的高热或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孩还是需要更积极的物理降温配合口服退热药。
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前基本没得过什么病,但一进幼儿园就老生病,就是因为在家里被保护得太好了,没有接触到外界抗原刺激,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一进幼儿园,接触到更多小朋友,可能对一些更厉害的细菌、病毒失去免疫力。有人说,“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消防部队,不断地有一些小状况刺激免疫系统打起精神来应对,那样一旦遇到大问题才能很好地度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在小的时候生点小病也是一件好事。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该上医院?
孩子若有轻微症状,但能吃能睡,精神状态也很好时,家长不必跑医院挂号就诊,只需让家中保持空气流通,让孩子多喝热水,少去人多的地方即可。反倒是孩子安安静静,不哭不闹,那就说明他(她)可能已经没有力气哭闹了,这个时候,家长反而应该更加警觉起来。没有一个精准的刻度说38℃以下就一定不送医院,38℃以上就一定送医院。
在家看护,这两个办法要不得!
一、酒精物理退烧。虽然酒精的挥发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但医生并不推荐这种方式,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婴幼儿皮肤比较脆弱,通透性高,即便酒精经过了稀释,但酒精还是会渗透到皮下,相当于给孩子灌了酒,这对婴幼儿是一种伤害,酒精退烧带来的益处抵不过它造成的损害。
二、“发烧了,盖厚被子,穿厚衣服,把汗发出来就好了。”“捂”这个动作是不利于散热的。很多婴儿,家长捂得太厚,家里又开了空调,孩子很快高热脱水,造成一种病叫“捂热综合征”。最极端的病例就是一个婴儿被捂过度,脱水致死。
一旦确定去医院,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发烧不要说好烫,要说体温多少℃
“医生啊,我娃娃好烧哦,老是不吃饭,经常咳嗽,怎么办?”
在看医生时,家长尽量不要使用虚词。儿科是著名的“哑科”,大多数娃娃年纪小,描述不出自己的症状,就更需要家长来提供精确的描述,要量化,比如发烧,要说烧到了38℃,夜间起夜咳嗽,影响到了呼吸等等。腹泻也是,不要说“经常拉”,要说具体的天数。
最好把以前吃过
或正在吃的药带上
“医生啊,以前我们小孩吃××药,效果都不好,你就不要用这个药了,你就直接用××药,这个效果更好。”通常情况下,医生最头疼的就是半灌水响叮当的家长,医生说一句,家长怼十句。还有的家长一来就要求“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有的医生被家长“马上退烧”的要求逼得没有办法,只能给小孩上激素,这样一来,病情是“好”得快,但细菌却未能真正被有效清除,就长期而言,对小孩身体是一种损害。所以家长要给医生充分的信任和缓冲的时间。
家长带孩子来看病时,最好把以前吃过或正在吃的药带上,以便医生根据娃娃就诊时的情况告诉家长哪些药可以继续吃哪些药需要调整。调不调整要视娃娃的情况而定,如果判断用药没问题,才吃了两天,可以不换药;如果吃了很长一段时间仍没有好转,会建议换药。
不要动不动就换医生
有些家长,对孩子生病特别着急,头天下午找一个医生看了,如果第二天早上症状还没减轻,就立马换医生,24小时都没等到!如果下一个医生还是没看好,就再换,感觉三天两头都在换医生。
其实固定一个医生对小孩的病史了解更全面,不建议经常给小孩换医生。如果一个医生自己有拿不准的地方,他自己都会推荐另外的专家。不要因为小孩恢复得慢而对医生不信任,疾病有它发生、发展达到高峰的过程,求成心切常常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病情不重,医生会建议使用温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孩子的病情需要马上得到压制,医生也会使用重药进行治疗,比如肺炎的孩子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就会提高警惕,谨慎用药。
不要动不动就打针输液
很多家长认为打针输液来得快,效果也好,经常主动要求“要不输个液”。请家长们一定记住:打针、挂水输液并不能真正决定孩子病情的转归,且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儿痛苦,增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病情不是严重到必须输液,能配合吃药的,尽量口服用药。
小孩扁桃体老是发炎,
不能一割了之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扁桃体动不动就发炎,能不能把扁桃体割了?这是一个饮鸩止渴的行为。这样一来,扁桃体虽然不发炎了,但小孩的身体失去了第一道屏障,细菌病毒可以畅通无阻地从气管进入支气管再进入肺部,从而得肺炎、支气管炎的概率就更高了。有一种情况可以考虑割掉扁桃体,就是其肿大到影响孩子夜间呼吸。但多数孩子随着免疫功能慢慢发展,到了青春期,扁桃体就不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除了脑膜炎,其他都不会“烧坏脑子”
很多家长最见不得娃娃发烧,觉得会烧坏脑子。医生的回答是:真正可能导致脑子坏掉的发烧是脑膜炎等颅内感染,其他的发烧可能对孩子脑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没有引起反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高热惊厥,普通的低热一般不至于烧坏脑子。
那怎样判断是脑膜炎还是普通发烧呢?医生表示,重点看有无意识改变,脑膜炎娃娃更容易出现过度兴奋,激怒,或者嗜睡、反应差等改变,有的还会伴随头痛呕吐。一般的发烧,精神状态是好的。当然实在区别不了,最好还是来看医生。
流感高峰期,医生常常忙到厕所都上不成
据省医院儿科医生介绍,来看儿科急诊的患儿,80%的都没有必要看急诊,都是家长太性急。有时候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队,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没什么大问题,多喝水,多休息”,等于求得个心理安慰而已。
曾有医生在急诊遇到过半夜带娃娃来看病的家长这样说:“我家小孩最近上课经常走神,医生你说他得了什么病?”也有家长白天上班没有空,所以晚上到医院来挂急诊。有次深夜,一位儿科医生遇到一家人来看病时这样说:“娃娃也没啥不舒服,我们就是正好路过省医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顺便给孩子挂个急诊检查一下。”让这位医生又好气又好笑,觉得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通常,儿科流感的高发期是10月~1月,尤其以11月~12月为最,一天平均有400~500名患儿问诊。每个急诊医生上班时间为12小时,期间会诊断100到150个患儿,平均每个病人只有3~5分钟,从问诊、查体、写病历、开药开检查,这一系列动作都需要在这3~5分钟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
有一次值班,唐医生想起身上个厕所,病人说:“医生麻烦你看一下我这个娃娃嘛,我排好长时间了哦。”看完这个患儿下一个又说:“你把他都看了,那你把我的也看了嘛。”看完后,下一个又说:“这两个都看了,为什么不给我看?”于是那个晚上,唐医生没有上到厕所。
又因为错过饭点,食堂不再卖饭,所以点了份外卖,但由于病人实在太多,唐医生的饭菜在微波炉里热了三遍才吃上一口。
儿科医生,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儿科医生,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都是很高的,因为作息不规律,神经时刻处于高度紧绷状态。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是所有人都是医生,但所有的医生都是人。”在给娃娃看病这件事上,多一份体谅与理解,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的娃娃。
现今互联网时代,还有很多家长在去医院之前就已经百度了很多信息,医生还没开口,家长先噼里啪啦说一大堆,然后医生说一句,家长要质疑十句,感觉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来和医生辩论的,这不仅占用医生的时间,也耽误后面患儿的治疗。对此,医生的回答是:“如果百度能够解决娃娃的病情,那还要医院和医生干嘛?”
当然,家长的心情医生也非常理解,对此他们建议,家长若要查阅资料,也请到正规的知识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获取资料进行参考,“其他网上很多信息似是而非,容易耽误病情”。(王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