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空间重塑,老校园焕发新活力

2019-05-23 08:12:00 来源: 浙江教育报 记者 邵焕荣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众多陈旧老校园的建设更新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邵兴江看来,未来老学校的有机更新可能比建设一所新学校的难度还要大。那么,如何改扩建及革新老校园,重塑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已建校园的办学空间,更好地提升教育品质,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专家、校长齐聚一堂,围绕“老校园的有机更新与品质校园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

  义乌市绣湖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老校,校舍从2003年交付使用到现在已有16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校园基础设施功能性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该校校长王鸿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老校园的空间重塑,从打造书屋、书廊等多元开放的阅读空间到建设科技小道、种植园等互动体验的科学空间,再到升级体育馆,建设游戏化运动空间……现如今,在绣湖小学,一个个可供学生自由实验、玩耍、思考、交流与休憩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正逐渐成形。

  在绣湖小学校园里,学生们埋头读书的场景随处可见,一张长椅、一架秋千、一个书屋(树屋)……都是他们阅读的好去处。记者发现,比起传统的阅读教室,这种开放、非正式的阅读空间明显更受学生青睐。

  中国建筑设计院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邓烨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在空间重塑过程中,要根据面向未来教育和学习需要,构建多种形式的学习空间,注重体现互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和个性化。

  在杭州市惠兴中学,经过改建后,初一每个班级都拥有4个学习空间,即一间大教室、一个开放式空间、一个半开放式空间和一个封闭空间。这其中,教室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空间,毗邻教室每个班级还有3个独立的小空间。该校校长潘辉介绍,开放式空间通常是教师课间找学生面批作业、个辅答疑的地方;半开放式空间配有软垫卡座和小圆桌,是学生与同学、教师互相交流的场所;封闭空间门可上锁,有一定私密性,学生有些心里话想跟班主任交流或者独自静思,就会选择这里。

  此外,“老而小”“小而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更新、改造也同样值得关注,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就是其中的典型。该校被称为浙江“最美乡村学校”,自2016年被确定为杭州市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首家试点学校以来,该校从未来教育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路径,通过校园功能改造提升、线上学习资源建设等六大举措的整体实施,重塑了老校园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空间。

  如今的富文乡小学,原来20间面积和功能相似、设备简陋的传统教室,被改建成10个学习空间,包括6间标准教室,3间综合性的专用教室和1间人文讲坛;原来的10间教师用房被改建成8间管理及行政人员办公室和教师交流活动室,以便促进协同教学和全科教师的培养。此外,还有运动、艺术、阅读等公共空间,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尽情地玩耍、活动,也能互相交流、学习……“空间重塑后的富文乡小学将彻底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也为今后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蒋莉说。

  走进杭州市娃哈哈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颗挂在树上的瑜伽球,它们有的被画成了行星,有的被画成了原子,有的画上了一只只小手,有的则画上了一个个音符……而这些作品,都出自该校学生之手。

  用学生的作品来装扮校园,这是娃哈哈小学10多年来推动老校园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该校校长胡君介绍,学校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的老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64年的杭州市劳动路小学,从2008年以来,该校以“美育文化”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动校园改造和更新,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近20个空间改造工程,让这所老校焕发了生机。

  在胡君眼中,老校园的改造必须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而构筑符合美育要求的校园环境就是该校美育文化建设的应然追求。学生表演没有舞台,学校就将阶梯教室改成了博雅剧场,供学生展示、表演使用;校园里艺术学习氛围不浓,学校就将走廊改成了“学习街”,并用学生的原创艺术作品替代原先墙上的标语、规章和制度;艺术教育缺乏场地,学校就将教学楼地下堆放杂物的废弃空间改造成了一个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大型艺术学习中心,如今这里早已成了该校学生进行乐器排练和绘画写生的主场……

  邵兴江认为,学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它的灵魂,老学校有文化上的积淀、历史的厚重,在老校园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挖掘、传承老校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到校园设计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彰显学校个性的文化内涵。

标签:校园;学习空间;学校;空间;学生 编辑: 隋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