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戈倩 实习生 隋雪 通讯员 张一含)“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高兴极了。——谁能给这个动画配音?”
孩子们跃跃欲试,被点到回答问题的一个小男生兴奋地看着屏幕画面,深深地吸一大口气,然后鼓着腮帮子,“呼…………”
“好像啊!”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者自己的看法,后面的老师们也忍不住笑了,好可爱的同学们。
这欢乐的一幕并不是发生在排演好的课本剧现场,而是在青蓝小学一年级阅读课《风娃娃》的课堂上。短短四十分钟的课程,从基于小朋友们生活经历的生词“猜读”,到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动画配音朗读,再到小组合作以讲故事的方式演绎还原课文场景……各种花样玩不停。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争相上台“秀演技”。
这种引领小朋友联系生活经历和实际,玩出花样的课堂学习模式,就来源于青蓝小学“经历伴随学习”的教学理念。今天上午,青蓝小学举行“经历伴随学习”阅读教学高端论坛,同时也是校长娄屹兰乡村工作室研训活动,来自萧山的11位学员也赶到现场,和来自下城区的所有语文老师一起,感受用经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方法。
经历伴随学习发展阅读能力
一清早,娄屹兰现场执教一年级,儿童诗《怎么都快乐》让人耳目一新。这首诗里出现了许多游戏:折纸、踢毽子、跳绳、老鹰捉小鸡、打排球……这些,都是娄屹兰在课前对学生的真实经历进行调查后,在课中引领他们再现生活情境,更将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游戏中。
“经历既指儿童已有的直接经历,也指通过直接认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娄屹兰校长解释道,“课堂除了知识还应该有情感和温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对知识有情感。”
为了让学校学习更贴近儿童本身,拉近书本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自2014年起,在娄屹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科研团队就开始进行《经历伴随学习》的课题研究,引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他们在语文课上研究“爬山虎的脚”,体会关键词的作用;在科学课上用google地图观察地球,理解抽象的地理名词;在品德课上上演人生AB剧,学会做出两难抉择;在活动课上“擦亮杭城小红车”,树立公益意识……常常有孩子不愿意下课,“有时候,我觉得还没玩够,下课铃就响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一种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新视角。通过四年的推进,有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真的爱上学习了。
名师乡村工作室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去年夏天,由杭州市教育局发起的“名师乡村工作室”项目正式启动,来自全杭州42名名特级教师纷纷下乡开设自己的乡村工作室,娄屹兰就是其中一名,她对接的学校是萧山北干小学,学员来自整个萧山区。
和其他的名师乡村工作室一样,几次下去,娄屹兰发现当地的老师对课程的设计往往是基于教材,而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很强,服从性很强,和城里的孩子没法比。于是,她从改变老师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入手,这次还特地将她的学员全部邀约到学校一起参加现场课程,用事实来证明“经历伴随学习”的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来自北干小学的胡舒丹老师表示,“工作室的开展让我们更深刻地关注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成长经验、交往经验,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结合我们自己学生的实际。
对于娄校长所带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从中获益的不仅是学生,与名师的切磋也带动着工作室的教师的成长。在娄校长的指导下,工作室的11名教师中有7名获得了萧山区级课题立项,获奖课例 21人次。
“我们校长希望青蓝的孩子六年以后毕业,能够成为一个全面而有个性的少年。”一位青蓝小学的老师满心钦佩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