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消息在教育圈中流传:民办学校有公办编制的老师要变身份了——或者回公办学校,或者脱离编制留在民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担心,如果大量回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优质师资如何保证,竞争力会不会减弱?
传言是真的吗?是否会出现民办学校教师回到公办的潮流?政策对未来学校发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就这些问题,记者独家采访了杭州市教育局。
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要转身份? 其比例不超过民办学校教师总数的20%
传言中的教师编制改革缘起于浙江省政府今年1月公布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加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校任职任教管理。对于符合区域规划、弥补教育资源短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薄弱民办中小学校,当地政府可通过挂职、支教等形式,派遣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在编教师予以支持,派遣数量不得超过该民办中小学校教师总数的20%。同一名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在民办中小学校累计任职、任教时间不超过6年。”
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其实对于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国家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此次浙江省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也是对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响应。
为啥要控制民办学校中的公办教师数? 这对公办、民办学校发展都有利
“当初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短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薄弱民办中小学校,当地政府可通过挂职、支教等形式,派遣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在编教师予以支持。但现在一些民办学校,公办在编教师却占了不小比例,这也违背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精神。”该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从2012年开始,事业编制也在逐渐收紧。随着人口增加、教育资源扩张,民办学校占用一定数量的公办编制,而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公办学校却变得编制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办学校正常办学。这也是国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一大原因。因此,新政会促使一些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回流到公办学校,同时也有助于为当下“民办热”降温。
对民办学校来说,过去公办教师在学校任职,并无时间限制。这次规范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行为,民办学校就可以自主和教师签订合同,打造一支“自己的”教师队伍。“民办学校应利用自身体制机制优势、社会资源来激活自身办学活力,这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该相关负责人说。
是否会造成大量公办教师离开民办学校? 不大会出现师资大断层的情况
“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实施细则还未公布,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们也在考虑中。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公办教师离开?会有一些公办教师离开民办,但不大会出现师资大断层情况。”该负责人说,对教师来说,是否离开主要有两个因素:待遇和适应问题。
首先,在法律地位上,民办和公办教师地位同等。2014年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公办事业编制教师和民办教师一样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领取养老金,公办教师退休后保障的优势相对减弱了。所以近几年来,教师对编制的执着不再像以往那么强烈,再加上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这也是近年不少公办教师放弃编制而加盟民办学校的原因。
另一个是适应问题,公办、民办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能否适应回到公办学校的环境,这也因人而异。
另外,在省教育厅的征求意见稿中,编制整改要到2022底年前规范到位,所以民办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上还有充足时间。
新闻背景
为啥民办学校有很多公办教师?
“国有民办”调整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为什么现在民办中小学里会有公办在编教师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号召,2001年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杭州市国有民办学校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同意市区16所中小学进行“国有民办”试点,文澜、启正、建兰、公益等学校改为“国有民办”机制运行。
“所谓国有民办,就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除财政基本不拨款、收入抵支外,其师资、校舍等都是公办的。”该负责人说,当时也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选择,同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随着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国家从原先允许公办改制试点转为开始清理规范改制学校。杭州市也在2009年启动“国有民办”体制调整,到2009年底六城区29所“国有民办”中小学调整为公办18所、民办11所。
在体制调整过程中,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体制调整后,公办编制只减不增,但事实上一些民办初中,之前是由杭州一些重高创办的,当初有一大波公办编制教师在这些民办初中任教,2000年市区中学结构和管理体制调整(即初高中分离办学)后,部分教师留在了民办初中任教。此外,初中下放为区管后,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民办学校发展,采取了选派部分事业编制教师到民办学校任职任教的支持方式。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民办学校中公办教师依然占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