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帆 记者 王洁
当前,处于“后峰会、前亚运”历史新起点的杭州,正在不断推进“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的进程。而在实现“世界名城”这一愿景的过程中,“拥江发展”无疑成为助推杭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
杭州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发展”,要实现城市空间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嬗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设“美好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也是助推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杭城名校崇文实验学校,率先响应市委市政府“拥江发展”的行动号召,跨过钱塘江,实现了拥江集团化办学,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11月8日,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将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作为全国第一所专门为小班化教育设计建造的名校,将以“四校区三中心”的崭新姿态,从“钱江时代”迈向“拥江时代”。而崇文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新班级教育”的实验改革、管理模式的重构、各校区的特色发展等,很多都是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创新举措,形成了独特的“崇文样本”。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而崇文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践行美好教育在钱塘江两岸发生。
从“那人那课那书院”到崇文教育集团成立
400年“崇文尚德”在新班级教育中传承延续
说起崇文教育集团,不得不谈谈它的前世今生。而“那人”、“那课”、“那书院”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那人便是叶永盛。明万历年间,两浙巡盐御史叶永盛到杭州视察盐务,体察到不少外地盐商子弟不能进入杭州府学读书,便在西湖边借别墅为盐商子弟办起了讲堂。
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仅靠小船。叶永盛觉得用小船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为授课的绝妙之法,于是就有了那课——崇文舫课。苏堤跨虹桥畔,画角声声吹响。隐蔽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小船纷纷回航,汇集到曲院风荷烟水矶旁,几案旁师生凝神,共赏文章。这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
叶永盛离任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湖边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南巡至杭州,曾亲自到书院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牌匾。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02年崇文书院演变成新式学堂——钱塘县学堂。后来逐步成了胜利小学,并催生了崇文实验学校,再到今天的崇文教育集团。
四百多年来,变化的是年代的更迭,不变的是“正学阐教”和“崇文尚德”的精神。崇文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说:“崇文的历史创始人叶永盛先生当年创办崇文书院,为的是让盐商子弟得到公平的教育,追求的是‘文德’;如今的崇文教育集团依然承载着这份使命,要让新时期的孩子不因户籍学区的限制,而丢失选择教育的权利。因此,崇文毅然选择跨过钱塘江,拥抱更多渴望优质教育的孩子。”
“崇文尚德”如何从校训,一步步演化为新时代学生的精神内涵,崇文“新班级教育”则成为精神传递的最佳载体。从1998年学校母体胜利小学开始小班化教育,到2002年正式创建崇文实验学校启动“新班级教育”的探索,这一坚持就是16年。这个探索过程中也涌现了六大特征,即“包班协同的教学、个性选择的课程、自主合作的学习、开放多元的评价、综合丰富的资源、平等民主的交往”。
杭州市原教科所所长施光明曾如此评价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走向,就是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而崇文的课程整合是丰富多样的,既有学科内的整合,更有学术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学科资源与生活资源、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学习过程和教习评价的整合。”
在追求功利的教育大环境下,崇文喊出了“追求教育质量而非教学质量”的口号。俞国娣坦言,她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读懂儿童,尊重学生的个性,要让“崇文舫课”这种快乐、个别化的学习得以延续和传承,让“崇文尚德”真正镌刻在崇文学子的心间。
成功破解集团化办学中“牛奶稀释”共性难题
打造“三个中心” 实现校区间资源统筹联动
当下的崇文教育集团下有四个实体:崇文实验学校、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崇文书院幼学园、理想国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校区变多了,好老师派出去,“牛奶”会否被稀释?
“崇文的牛奶不仅不会稀释,反而会越来越醇。”现在的很多教育集团在扩张办学的过程中,管理上往往会碰到一种通病,俞国娣把它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深井病”。通俗来说,就是每个校区都犹如一个井,而井与井之间有井壁隔着,各校区没法互通有无,教育资源就没法实现有效整合。而崇文教育集团各个校区间的井壁是“滤网式”的,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架构,秘诀就在“三个中心”上。
这三个中心分别是新班级教育研究中心、办公中心和外事外教中心,都直属于集团。新班级教育研究中心主要做课程研究、师资培训、学生评价等;办公中心主要负责人事聘用、教师薪酬、福利保障等;外事外教中心主要负责外教聘用和任课,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对外访学。
“这三个中心就是四个校区之间的‘滤网’。”有心的家长会发现,崇文的四个教育实体间打破了传统的总校和分校划分,在俞国娣看来,总校和分校是从属关系,在教育资源上难免会在总校上有所倾斜。所以崇文的四个校区都是平行并列的,而三个中心则在各自领域负责四个校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这就使得四个校区虽然是独立法人,但是在教育资源上是统筹联动的。“三个中心”的设置,也是崇文在教育管理上的一个全国首创。
俞国娣举了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办学的例子,其实早在两年前崇文就开始了对新校区的筹备,办公中心负责新教师的储备招聘,新班级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对新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课程设置的探索,外事外教中心负责外教的聘任。世纪城实验学校一投入使用,“三个中心”马上可以把储备好的资源投入到新校中,所以世纪城实验学校一启动招生,就是一所成熟且高起点的学校。
“校区在增多,教师在增加,就意味着有更多师资加入教育教学研究中,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随着‘三个中心’的资源调配,在各个校区间进行成果分享。”俞国娣说,好的管理应该是做“加法”,所以今后崇文教育集团如果有新的校区增加,集团可以很有底气地通过“三个中心”进行管理输出,实现高品质办学。
四校区因地制宜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坚定阅读传统 让崇文烙印贯穿孩子一生
如果说崇文教育集团是一个大家长,那他膝下四个“孩子”就像他倡导的“新班级教育”一样,充满个性。在俞国娣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那校区发展也应该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崇文实验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家校合作——家长是我们的新同事,你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教育。”所以老师们一直在引导家长认同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家访,将学校文化传递给家长,引发家校共鸣。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成为很好的“玩伴”,为此学校的各类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参加,在亲子活动中增进情感。此外学校还邀请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办好家长学校,在家校合力中共同提高育人水平。
崇文书院幼学园在开园之日起,一直致力于探索解决“男孩危机”,过程中不仅强调“男孩精神”,同时也要让“女孩更自信”。所以在幼学园里,常常有大量自由活动时间,老师不干涉,尽可能地让男生女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各种游戏的探索。当下不少幼儿缺乏阳刚之气,也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为此幼学园每个班配备了一位男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更好地让幼儿培养勇敢、坚毅、果敢的品质。同时幼学园还会组织父子运动会、趣味体育节、父亲节露营日等活动,让父性教育真正归位。
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在设计之初就承担着“新班级教育”更深层次探索的使命——对课程进行时空重构。学校设计时就是一个综合体,把课程的资源做了整合,很多区域是功能叠加的,从而让不同教育目标在同一个空间里实现,这是空间上的重构。另一方面,把课程课时安排为15至150分钟不等,长课与短课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节奏感,这是时间重构。课程时空重构的目的只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有差异,块状长时设置和多维空间整合,更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身心,助力个性化发展。
理想国幼儿园则在科学探究精神上做足了文章。一走进幼儿园,一只长25米,高3米的巨大仿真恐龙贯穿了整个庭院。在恐龙腹部和脚下的沙地上,藏着很多恐龙化石和恐龙蛋,让孩子们去自主探索。整个幼儿园展现的是一部地球发展史,除了灭绝了的大恐龙,孩子们还会接触到深海世界和海洋生物,亲身经历不同植物的生长。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会真实地感受到现代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以及古代四大发明的魅力,从小浸润家国情怀。
四个“孩子”性格迥异,但“大家长”在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共性。“重视阅读”在崇文教育集团各校区的办学中就是一以贯之的。无论哪个校区,图书馆的基建永远是最棒的,还都设在一楼并占据黄金地段,24小时全天候开放,方便学生阅读。在俞国娣看来,书本应该是能在孩子伸手即得的地方,所以在学校的各个转角都设有图书架、每个教室都有图书角,据不完全统计,集团的藏书量达到10万册,而且会进行定期更新。
除了硬件上的投入,崇文还很重视阅读习惯上的培养,每年各校区会有“一分钟好书推荐”“书香课程”“朗读者”“书虫面对面”“书香家庭、悦读达人”评选等一系列课程活动,目的就是让崇文的孩子真正能与书为友。
“一个民族的未来与阅读有关,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位,只有精神上的丰盈,才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我希望崇文的孩子,能让阅读伴随他的一生。”俞国娣说。